江苏高邮原来属于哪里的(江苏高邮介绍)
中国城池史——江苏 高邮篇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开凿的邗沟沟通长江淮河。至秦朝统一天下后,修建了九条驰道,并广设邮驿以便中央政令快速传达至全国各地。因高邮临近滨海驰道和邗沟,筑高台(《高邮志》载高邮地形四隅皆低,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因而也叫盂城)置邮亭(秦代十户一里,十里一亭,一亭约有百户以上)。故名高邮,也称秦邮。
西汉初,高邮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析广陵县北境分置高邮县,属广陵国。后广陵国改广陵郡,隶属未变。三国曹魏黄初五年(224年)前后,高邮县被废。
西晋成宁六年(280年),复置高邮县。东晋南北朝期间,高邮县境内又分设过临泽县、竹塘县、三归县(各种南渡后的侨设郡县沿革杂乱,略去…)。隋开皇三年(583年)年,竹塘、三归、临泽三县复并入高邮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划江都、六合、高邮三县部分地区置千秋县(即今天长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升为高邮军,知军高凝祐始建城墙。熙宁五年(1072年),废军。元祐元年(1086),复置军。建炎四年(1130年),升高邮军为承州,辖高邮、兴化二县。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南下,韩世忠以部将解元屯兵守高邮,期间加高培厚城墙以御敌。绍兴五年(1135年),承州废,仍置高邮军。
北宋高邮军
淳熙十二年(1185年),开南北水门直通市河,并在四座城门建城楼。东门武宁门(捍海楼)、西门建义门(通泗楼)、南门望云门(藩江楼)、北门制胜门(屏淮楼)。咸淳元年(1265年),蒙古大军南下,扬州制置使毕侯,于高邮北门外,修筑新城拱卫老城(新城至清代彻底湮废无存)。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高邮军为高邮路,辖高邮、兴化二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为高邮府,增辖宝应县。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在老家盐城起兵反元,攻克兴化、高邮。次年于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
朱元璋灭张士诚后,降高邮府为县。洪武元年(1368年),改高邮县为高邮州,辖兴化、宝应二县。期间知州黄克明整修城墙,并以砖石包砌。洪武四年(1371年),升高邮守御所为高邮卫。
高邮州图
清顺治元年(1644年),置高邮州。乾隆九年(1744年),知州许松洁,重修城墙和城门楼。并重新命名四座城楼,东门挹春楼、西门宁波楼、南门朝阳楼、北门迎恩楼。
民国高邮城周边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知州左辉春(左仁)整修城墙,重修后城周十里,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又重新命名了城楼。北门拱辰楼、南门歌薰楼、东门观稼楼、西门小黄楼。民国元年(1912年),废高邮州为县。
日本人拍摄高邮东侧城墙
高邮城厢图
高邮明清城池大致范围示意
高邮北门为较罕见双瓮城
县志中北门双瓮城结构
1956年,京杭运河拓宽改造,西城墙、南城墙西段被拆毁。之后其余城门城墙也被陆续拆除,仅余蝶园广场东南角部分城墙。1991年夏季洪水,残存的这段城墙亦受损严重,后由政府修复。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中国城池史——江苏 高邮篇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