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感悟(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什么意思)

读懂论语:2.21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感悟(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什么意思)​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一章,有趣的事来了。本篇讲“政”,都是孔子在教导别人,在《论语》中如此,在实际教学生活中,亦可想其然。偏有一部分人对孔子的教导不服气,就把矛头指向了孔子本人,想难一难孔子。

或谓孔子

“或”,指有那么一个人。此人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向孔子提问的?这些都不是重点,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也是可能的,重点是总会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去怀疑圣人的言行,即使现在学《论语》的人也一样,这样的怀疑不但不会消失,还将随着《论语》的存在而强化,直至《论语》消失,儒家文化消失。故编者在本篇结束一章编排这么一个虚拟的人,代表所有怀疑孔子的人来质问孔子。“谓”,区别与“问”,含有很不尊重的意味,是质问的口气,亦有反讥、讽刺的意味。

“子奚不为政?

“奚”,疑问词,“为什么”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为什么不为政呢?”

对于一般人而言,“为政”即从事国家政治活动,即当官从政,治国理政。在一般人眼中,孔子似乎是个只会说不会做的“假把式”。其实,孔子一生从没远离过政治。年少时,在季氏家做事,就讲求尽职尽责,公平公正。从五十一岁任中都宰,到任小司空、大司寇,到五十四岁摄相事,一直处于鲁国政治中心,使鲁国得以大治,这正是孔子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孔子亦有过有可以从政的机会却主动放弃从政的时候。在孔子五十岁之前,其声名已经很响,象阳虎、公山不纠等实权家臣先后请孔子出仕,都被孔子拒绝了。后孔子被逼出走,周游列国,每至一国都必闻其政,亦是在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亦有入仕的愿望,但终不被各国任用。孔子一生教“学”,亦是宣扬“道”,结合现实,便是宣扬“政”。以孔子所传授的儒学思想而言,“政”虽属于学术概念,但在孔子思想中,“政”与现实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相比于其它方面,如孝、信等一般社会关系之“政”,孔子更重视现实政治之“政”,即为政之“政”。故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政治。说“追求”,是以孔子一生行为而言,其实孔子内心是无所谓追求的。但很多人直接看到的,是孔子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机会出仕而不出仕,却带领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在一般人来看,自然会想:既然你孔夫子把自已的政治主张说的那样好,为什么没有人愿意采纳呢?即使没人采纳,你孔夫子为什么不找机会从政,再按照你所说的政治主张去推行呢?这大概就是一些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的原因。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书”指《尚书》,即《书》经。古人对答问题,往往从《诗》、《书》中寻找适当的语言,以之证明自己言行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因为当时人认为,《诗》、《书》之言都是顺承天道的,其合理性与正当性是不容被质疑的。故孔子也引《书》经内容来为自己的行为作解释。“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此为《尚书·君陈》篇中的内容,但与现在《尚书》通行本稍有出入,现在写为“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虽有出入,但意思相同,大意是:“要从‘孝’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而把‘孝’的观念影响给自己的兄弟朋友,再进而运用于国家政治之中”。这是周公旦没后对周成王的政治遗言,可以说是周代文化的核心观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以孝治国。这种思想在汉朝又被发扬光大,所以汉朝能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正是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孔子深明“孝”之大义,故在其宣扬的儒学思想中,终始把孝放在重要位置。《论语》编者自然也是抓住了儒家文化的这个根本,故在第一篇中开始就强调“孝为仁之本”,其后又多次涉及“孝”,反复论证“学”要从“孝”做起。第二篇中,连续五章说“孝”,虽是以孝辨“政”,其中亦有为政以“孝”的涵义。本篇快结束时,又以孔子之语把“孝”与“政”联系在一起,亦是标明要为政以“孝”。“是亦为政”,意思是“《尚书》的这一段话就是指怎样为政。”

“奚其为为政?

意思是:“还有什么其它行为才能够称得上为政吗?”很明显,孔子是把自己的所做所为定位为“行孝”或者说“孝行”来回答“不为政”的疑问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孔子一生所为当然不仅限于“行孝”。孔子一生做的最多的,是教授弟子学问,“孝”当然是主要内容,但更多的应当还是“忠信仁义”以及“为政”等等,有人只看到孔子讲“为政”,而看不到孔子的其它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意义,故提出“不为政”的疑问。孔子以周公旦之遗言论证:所谓“为政”,也只不过是做“孝”的行为,一个人只要做到“孝”,并能以“孝”影响他人,那就可以称作“为政”,孔丘一生所做的也不过就是这件事,本身就是在“为政”。

孔子的话不是谦虚,更不是夸张。孔子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失去了孝的直接对象,但孝的思想早己在孔子心中扎根,他把这种孝的亲情倾注于周围人的身上,而表现为“知礼”,把孝奉献于国君,就表现为“忠”,把孝施于政治,就表现为为政以“政”。孔子拒绝阳虎、公山不纠,是拒绝跟随其“不忠”、“不孝”,孔子堕三都,是为了促使“三桓”及其家臣回到“忠”、“孝”,孔子出走,也是为了避免与国君和“三桓”闹得两败俱伤而陷于“不忠”、“不孝”。总之,孔子一生所为,都是从做个“忠”、“孝”之人出发,“孝”为起点,“孝”亦为终点,以“孝”贯穿始终,并没有其他行为和目的,故孔子说:“奚其为为政”。

本章把“孝”、“为政”、“政”三者结合在一起论述,把为政的范围从一般性的政治行动拓展到普遍性的关系行为上,把凡是“政”的行为都归纳为为政的内容,而这正是所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所应具备的含义,这才是政治的根本。为政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政治稳固,不是为了民众服从,而是为了使所有人的所有行为都能做到“政”,这样的政治,才是理想的政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感悟(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什么意思)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读懂论语:2.21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