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老人死后的流程(老人死了之后的仪式)

老人去世,做完这一步,才能称为寿终正寝!

在临丧前这一过程中,随着病人病情的加剧或恶化,家人会做出相应地的措施。当一个贵族病危时,就要将其迁到正寝去。正寝是贵族斋戒或养病的住所,平日里是不住的。

《仪礼》中明文规定:“养者皆齐,彻琴瑟。疾病,外内皆扫。”正寝的室内外要打扫干净,室内要撤掉琴瑟等乐器。之所以迁到正寝室去,是因为:“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老人死后的流程(老人死了之后的仪式)

古代学者也有对迁正寝的论述,如东汉学者郑玄云:“将有疾,乃寝于適室。齐,正性情也。”郑玄认为这是出于正性情的缘故。方苞云:“齐室即適寝也。凡有疾即居焉,所以教疾者持生之道尽矣。”方苞认为迁往正寝是教人学会养生之道。

黄以周认为:“居適寝者,以养生为始义,正终为余义。”他指出了这种做法背后的意义的轻重,养生是它的本义,正终是后来衍生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意见基本一致,侧重于养生之意。

周代古礼其实一直在传承,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完全断裂,本文以潍坊地区为例加以说明。

老人死后的流程(老人死了之后的仪式)

在老人弥留之际,潍坊昌乐县地区需要将病人迁到正寝之处,“居正寝,南向,盖求合于古人得正而整焉之义。”此处的“正寝”限于有限的文字资料难以考证,但通过走访得知乡村地区建设房屋有正房与偏房之分,正房朝南,此处的“正寝”是正房中的堂屋。

从民国时期的《昌乐县续志》中的文字中可以得知,其中既有和周代丧礼相一致的地方,也有相差异的地方。

周代丧礼之中记载的是“东首”,常金仓先生认为“东方是阳气所钟,即希望为病重的人增添阳刚之气,抵抗死神的临近”,而在昌乐县的民间却是“南向”,这是近现代丧礼之中的变异因子。

老人死后的流程(老人死了之后的仪式)

古代在诸多方位中,以“南”为尊,在周代丧礼之中有注重“南”方这一方位的程序,民间使用“南向”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普通人家把老人从炕头上迁到堂屋,有床榻的放在床榻上,没有床榻的,要拆一扇门,让老人躺在那扇门上,尽量避免在炕上。

这可以看做是周代丧礼遗留之风,周代丧礼规定:当人病危之时,需要将其迁到正寝之室,人刚去世有撤床、换掉旧衣、换上新衣、迁床席上的做法。

民间丧葬习俗只是对其基本形式进行了继承,并未与文献记载的周代丧礼完全一致。

常金仓先生认为周礼的应用范畴是贵族这一等级,贵族凭借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有着独立的正寝室。而普通庶民没有正寝之室,就选择在堂屋,没有专门的床榻,就拆一扇门当做床榻,这是受到周代丧礼的影响。

老人死后的流程(老人死了之后的仪式)

按照寿光县的风俗习惯,在老人去世之后,给老人穿上寿衣停放在正堂中,对于房间也是有着一定要求的,与潍坊其他地区一致。

潍坊昌邑地区的丧葬习俗情形是:“老人将要‘咽气’时,儿女们便把老人抬到正房一张大床上,俗称‘上床’;也有的在正房大炕上,让老人南北向躺好。”

老人即将去世需要迁到正房中,床上或炕上皆可,这即所谓的“寿终正寝”,这一做法是对古代周代丧礼的继承,《仪礼·士丧礼》:“士丧礼。死于適室。”

潍坊地区非常重视寿终正寝,农村当中存在正屋与偏屋之分,老人一定要在老宅子的正屋中“老去”,他的子女、孙子(女)尽量要在身边,如果缺了谁,就认为老人担不起这个儿女。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老人去世,做完这一步,才能称为寿终正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