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不越位(工作中做到到位不越位)
混职场,工作要“到位”但不“越位”
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即便得意时,也不可忘形。不小心把手伸到人家的地盘上,难免会受到上司的戒备、同事的排挤。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找准位置,把本职工作做好。对于超出自己工作范围的工作,即使能力足够,也不要插手。只有这样,才能不越位不越权,才能走出一条平稳的发展之路。
赵斌是一家跨国集团所辖分公司的员工,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现在已成为这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一次,总公司的几位高层领导在香港举行盛大的宴会。赵斌在商场中有一定的声誉,便自恃业绩卓越,在宴会中,风头常常凌驾于香港分公司总经理之上。
宴会当晚,当总公司的高层和主管分公司的总经理致辞时,赵斌在旁一介绍他们出场。轮到他的上司,即分公司的总经理致辞时,他竟先说了一番感谢词。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已让总公司的主管皱眉,因为他当时只负责介绍上司出场,并无独立发言的权力。
在宴会的过程中,总公司主管主动与他交谈了一番,发现他在提及公司的事务时,常以个人主见发表意见,全不提经理的旨意,给人一种他才是这个分公司的总经理的感觉。后来,赵斌因越位,被他的上司找个借口炒了鱿鱼。
上司和下属之间的角色关系被确定,人们就会依照彼此所认可的交往方式同对方打交道。作为下属,应依据法律或章程赋予的特定职责和权限进行工作。作为下属,应围绕上司去实现目标。上司和下属各干各的事情,各守各的本分。既不应让上司去干下属的事,陷入事务主义,也不应让下属去做上司的事,出现“越位”,即越权或擅权。要准确地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克服“越位”现象,找到一个稳妥的处理方式。
当然,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一个人要想达到升迁的目的,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若非自己权限范围的事务,最好不要随便掺和或插手只有这样,才不会给人一种不尊重上司或想取代上司的感觉。否则,锋芒毕露,显现野心,将会受到同事的攻击、上司的打压,从而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
那么,“越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职责越位
哪些工作应该由谁干,这里面有时也有几分奥妙。有的人不明白这一点有些工作本来由上司出面做更合适,他却抢先去做,从而造成职责越位
2.表态越位
表态是表明人们对某人某事的基本态度,一般与一定的身份相联系。超越身份,胡乱表态,是不负责的表现,也是无效的。对带有实质性问题的表态,应该经过上司或上司授权。而有的人作为下属,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上司既无表态也无授权的情况下抢先表明态度,造成喧宾夺主之势,陷上司于被动,上司当然会不高兴。
3.决策越位
决策是领导活动的基本内容,处于不同层次的领导的权限是不一样的。有些决策可以由管理者做出,有些决策则必须由老板做出。有的下级人员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明明应该由上司做出的决策,他却超越权限,擅自做出。
4.场合越位
有些场合,如同客人应酬、参加宴会,理应适当突出上司。有的下属却张罗过欢,显自己过多,显上司太少,这也不好。我们常从电视里看到,中央领导接见先进人物,参加宴会,一般主要领导走在前面,给的镜头要多些;
照相也是主要领导处于显赫位置。这一点,我们在处理与上司关系时,很有必要借鉴。在某些场合,一定要注意不越位。
5.答问越位
有些问题的答复,往往需要相应的权威。作为职员、下属,明明没有这种权威,却要抢先答复,给上司造成工作中的干扰,这不是明智之举。
总之,任何人都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总是在社会中居于某一特定位置有一套与这种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即人们的角色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是社会客观赋予每个人的,代表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是每个人的身份,谁都不应超越。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必须与它相符合,这样才能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处于常态,保持和谐。反之,则必然引起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紧张,甚至危及正常工作和秩序.给社会和事业造成不良影响。
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不该做主的时候做主,是职场新人常犯的毛病你必须知道,无论你帮上司管了多少事,也无论上司多糊涂,甚至依赖你到了须臾不可离开的程度,他毕竟还是你的上司,毕竟还得由他来做主。出了错,他承担;有面子,也该由他来卖。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混职场,工作要“到位”但不“越位”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