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檐柱 金柱)
探解清式廡殿结构之檐柱、金柱、小额枋、穿插枋配合篇
与檐柱配合的第一层枋件是小额枋。小额枋源自宋式建筑中的由额。
小额枋开直榫,和角上檐柱配合的直榫出头;在两檐柱间的直榫不出头。
角上的小额枋出头直榫有两种形式,檐面的小额枋直榫下出头,山面的小额枋直榫上出头。
在我们这个制式的廡殿中,檐面的稍间、次间、明间檐柱之间安放两种长度的小额枋。下图是稍间檐柱之间的小额枋,它与次间檐柱之间的小额枋相同。
下图是檐面明间檐柱之间的小额枋,在我们这个廡殿的小额枋中它最长。
在山面的檐柱间,安放一种长度的小额枋。这在我们这座廡殿中,是两边不出头直榫的小额枋中最短的。
再来说说小额枋和檐柱的榫卯配合。
小额枋与檐柱的榫卯配合是直榫抱肩配合。直榫好理解;抱肩见下图,小额枋直榫后的肩膀是圆弧状的,这个弧面要和檐柱的弧面相配,抱住檐柱的弧面,这就是抱肩。
我们看到图中给了小额枋圆弧上下的尺寸,上边圆弧半径是213毫米,下边圆弧半径是215毫米,这是因为传统建筑中的柱子是有收分的,也就是越往上越细,大式建筑收分是柱高的千分之七。上回檐柱出场时没说这事,是怕我自己言语不清,和侧脚一块说混了。这回拿出来单说,可能清楚点。上下半径这点差值,就是这千分之七的收分在这一段高度上的反映。再上个线框图,以使配合看得更清楚点。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我不知前人在施工中是如何做的。
在比小额枋高一点的位置上,穿插枋出场了。
穿插枋两头都是直榫抱肩,并都是透榫。一头穿过檐柱,一头穿过金柱。
从线框图的图形尺寸标注可看出,前面与檐柱配合的肩膀圆弧半径略小于后面与金柱配合的肩膀圆弧半径,同样是上下尺寸有差,上小下大。这也是与之配合的柱子收分产生的尺寸差在这段上的反映。檐柱、金柱在直径和高度上尺寸是不一样的。
角上的两个穿插枋形状上是有区别的,山面角上的穿插枋与金柱相配合的直榫在上面,这是为了错开同在角上与金柱配合的檐面穿插枋的后直榫。从下面的线框图里可以看出这种关系。
小额枋和穿插枋是我们这座廡殿建筑中,与檐柱、金柱结合的第一层枋件,下图是装配完成后的效果图。
看了装完的效果,还得说是怎么装的吧,要不怎么叫探解呢。为了方便,先从角上说,下图是装好后的一角。
三个檐柱,一个在檐面,一个在山面,还有一个在角上;一个角上的金柱。两个小额枋,两个穿插枋把它们连在一起。出场的穿插枋、小额枋虽两件同名,在榫卯细节上,因位置的关系,都有差异。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探解清式廡殿结构之檐柱、金柱、小额枋、穿插枋配合篇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