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6年的杜甫怎么了(杜甫766年)
公元756年,杜甫只身北投却意外被俘,被押至长安后写下千古名篇
公元755年,早已怀有不臣之心、一身兼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经过多年厉兵秣马之后,终于打算起兵。同年11月,率15万众反叛,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安史之乱正式揭开序幕。当时的唐朝,天下承平已久,国内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战事,面对处心积虑的安禄山大军,反应相当迟缓,致使百姓横遭兵革之祸。安禄山一路攻城略地,不久便与唐军对峙于潼关。
第二年一月,安禄山便攻陷了洛阳,自封大燕皇帝,一时朝野震荡,社稷危如累卵,幸有李光弼、郭子仪力挫强敌。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继位登基,唐臣听闻消息,尽皆北投。这时候已搬家避难的杜甫得到消息之后,安置好家中老小,跟随同僚们一路向北,却在途中遭遇叛军,被俘后押至长安。与被严加看管的王维不同,官职很小的杜甫并没有被囚禁。恰逢暮春,杜甫看着战乱之后的长安,满目疮痍。触景生情的杜甫心中忧思难抑,提笔写下一首《春望》,流传至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
一、《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 杜甫
白话意译:
国家遭到破坏但山河依然还在,随着时间到了暮春,长安城中的花草树木都长得十分茂盛。如今的时局令我颇为感怀,看到花开却留下了眼泪,心中积郁难平,更添与亲人离别之恨。动荡之下听到鸟鸣也使得我心惊胆战。战火灼烧,已持续了数月,这时候的家书,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忧思难抑之下,我习惯性地挠头,却发现白头发越来越短,已经快要不能插簪了。
这首诗首联是对战后长安景象的描述。本应是万物苏醒、大地回春的时节,然而昔日繁华的长安城此刻却是残垣断壁,一派萧条之景。虽然山河仍在,季节也好,却因为“国破”而使得“草木皆深”,此刻景象触目惊心,使得诗人凄怆之情更甚,由此引出颔联:深春百花绽放,鸟语花香,本是一片大好的景象,却因为诗人的愁情,使得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心惊。美景当前却反而引出更多内心的伤痛,以美景来反衬心境,情景交融之下,诗人深沉的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颈联是诗人回顾当下时局,战事已持续数月,春天都快结束了情势仍不见好转。此时玄宗幸蜀,不知道现在的具体情形。太子李亨继位成为肃宗,刚刚开始收拢整顿,尚未有好消息传来。自己又在这时候被俘,与家人失去联系。想到远方的家人,诗人此刻倍感伤怀,想着若是能获得家人的消息,哪怕万金也是值得的。在消息断绝的情形下,诗人迫切想知道家人的讯息而不得,显得无奈而焦虑。
尾联以一个非常具体且丰满的形象收束全诗,是全诗的果。诗人此刻被俘,虽然没有被囚禁,但被迫中断了北投的想法,也与家人失去联系,被困在长安城内。如今百无聊赖,却又思绪万千,诗人心绪不宁极为焦虑,常常用手挠头发。年过四旬的杜甫,因忧国忧民,已是白发丛生,如今想以”搔首“来缓解焦虑,却使得头发更为稀疏,表达诗人忧思渐重却无可排解的苦闷与踌躇。诗人以自己衰颓的形象与非常细腻的日常个人行为,来表达出对当下时局的焦虑与对于百姓的忧怀,含蓄而真诚。全诗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到最后诗人的自画像,将诗人的愁绪描写得栩栩如生,清晰而具体。
二、颔联的思考《春望》可以说是杜甫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感情深沉,表达却含蓄凝练,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表达风格。国家的动荡与人民流离失所、生活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杜甫忧愤满怀,苦于被困,写下了这样一首将自身感受与时局相结合的作品,视野宏大,极具情怀。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释义上面,有过一点小小的争议。有一说认为颔联的本意,是以花与鸟为主体,而不是诗人。感怀时局致使花都落泪了,而离恨深重的飞鸟惊心发出悲鸣。这里将花上的露水拟作花的眼泪,整句诗将花与鸟进行拟人化,使得这两个形象更为生动鲜活。
这也是个不错的解读,这样一来整首诗中将不再出现诗人这个主体的感受描写,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事。那么诗人自己的感受被藏了起来,但通读全诗,我们便能感受到,诗人每一句都是在写自己的情感。这一解读,也使得杜甫在这首诗的表达上更为委婉,显得格外含蓄。曲折的笔法,也使得情感层层积蓄,分外幽深,完整地承载了离乱之下诗人悲天悯人的心绪。
你觉得哪一种解读更合理呢?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探讨,期待您的品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公元756年,杜甫只身北投却意外被俘,被押至长安后写下千古名篇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