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雅俗共赏的人(雅俗共赏的人生)
《道德经》:人有雅俗共赏的气度,才有两极平衡之后的结果
人要有追求高雅的品位,但是更要有容纳世俗的胸怀。
一、高雅虽然高于世俗,但是世俗却是高雅而不可脱离的基础,高雅不仅仅是与世俗对比出来而显现的结果,而是在平凡之中锤炼出来的不凡。
所以我们对待人生“雅与俗”的态度之中,不能过分挑剔选择,而是要以包容为前提,能够接纳世俗,也能够欣赏雅致。
在《菜根谭》之中说: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黄金从矿砂中提炼出来,碧玉从顽石中雕琢出来,可见没有虚幻就不可能得到真实。饮酒中悟出道理,在花丛中能遇仙人,可见高雅之事也不能完全摆脱世俗。
人生的潜意识就有趋利避害,趋炎附势等特性,所以我们总会在潜意识之中追求那些自以为“完美高雅”的事情,但是人的主观意识存在着我们无法察觉的误区。
我们判断事物的美丑标准时,都只是依据自己对世俗的观察,但是却难以察觉事物背后的另一面影响,所以自己太过于趋向于某一种自以为“雅”的方向时,不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容易造成物极必反的结果,而在我们所忽略的平凡世俗之中,反倒潜藏着人生最好的结局。
就好像一个人总在追求人生繁华,最后不但未能如愿,反而弄巧成拙,而那些甘受寂寞,愿意在苦难中历练的人,最后反而遇见了大器晚成的美好结果。
具备雅俗共赏的胸怀,不仅能调和自己对于人生的品位,更能够让自己在人生处世的态度中找到权衡。
不仅仅是对雅俗,而是对人生的任何事情都应如此,要以包容为基础,雅并没有拒绝俗,因为没有俗,雅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莲花为高洁之物,但是莲花也永远不可能脱离污泥的养育,也是在污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福分乃人所共求的事物,但是福分也是从苦难之中沉淀积累出来的成就。
越王勾践兵败于会稽之后,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吴国,重用范蠡、文种,选择卧薪尝胆的方式忍辱负重,使国力逐渐恢复,后来在黄池之会时,一举抓住时机大败吴兵。
勾践的例子不就是典型的用苦难换来圆满的结果吗?没有当初接受苦难,忍受折磨的过程,就不会有后来“高雅”的结果。
也如《菜根谭》所说:黄金也是从矿砂中提炼出来的,碧玉也是从顽石中雕琢出来的,没有虚幻,就没有真实,没有那些苦难,甚至是看似无用的积累过程,也就不会有自身期待的美好结果。
二、人生雅致是对世俗的升华,雅人并非不做俗事,更不是鄙夷世俗,只是他们即便身处世俗,也能在接纳平凡之后,用看似世俗的方式守住人生的高雅品格。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光明的道好像有一些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最纯洁的心灵好似含垢的样子。
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君王楚庄王,少年即位的时候,面对混乱不堪的朝政,为了稳住事态,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每天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朝中有大臣旁敲侧击的讽刺他,他便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果然,后来的楚庄王励精图治,在位22年前,秉持了知人善任,善理朝政,兴修水利,重农重商的理想治国方针,在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使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先后攻下周边多个国家,后来问鼎周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经历了厚积薄发的过程,并没有惧怕蛰伏期间的碌碌无为以及别人的质疑,甚至是诋毁和诬陷,而是心平气和的选择了等待,包容那些不想面对的当下,才有了后来的所要追求的结果。
所以人生的智慧正是以包容为前提,才得以塑造好的结果,就像那些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刻意标榜美好,或者一味追求自以为的过分高洁才获取的事物,而是在容纳了世俗污秽的同时,才得以塑造的圆满结果。
正如《道德经》之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世间万物都是阴阳调和才形成的结果,而世间和谐的状态,也都是两极互相激荡所形成的新事物,既然道的规律都是相互作用着运行,那么在人生处世的状态中,何必过度追求雅致,而摒弃世俗呢?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人有雅俗共赏的气度,才有两极平衡之后的结果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