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别人文章觉得感慨(看了一篇文章,感觉很压抑,说明什么)
看了网友的文章,我又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看到的都是假的?
1、那个年代,农民干活的积极性很高,天没亮,上工的哨子一吹响,社员就齐刷刷赶到田里。
2、。。。社员都抢着干活,并没有磨洋工之说。哨子一响,社员集中到晒场上,队长分下任务,社员跑步赶到田里,那叫“连跑带遛”,开始抢活。
3、在粮食、肉食缺乏的年代,唯有上河工才能天天有猪肉、有大米饭吃,生产队三天就杀一头猪送到河工上。
4、那时的干群关系很融洽,干部说出去的话,老百姓没有反抗的,滴水成珠。
以上是我简单的列举了几条,截图中这位网友对那个时代的描写。
说实话,我看了这位网友的文章,真是有点怀疑人生了,难道我经历的,看到的都是假的,是我脑子有问题吗?
因为我理解不了,这种描写如果是事实,农民干活如此的积极主动,那为什么那时粮食不够吃哪?
一些人可能会说,是因为那时的没有优质种子,没有化肥。
那么包产到户第一年,在同样的品种和化肥缺乏的条件下,为什么粮食产量会大幅度的提高哪?
有些人又会说,那时根本没有增产,是因为国家放出粮库的储备粮才吃饱饭的。
这就奇怪了,那为什么以前粮库不放粮, 偏偏这时打开粮库,难道国家不储备粮食了吗?
这个时期,城市居民的确吃的陈化粮挺多,那是因为这时粮食丰收了,粮库的陈化粮被新粮置换的较多的结果。
有些人在不得不承认包产到户后,粮食大幅度的增产的事实后,又抛出了“节骨眼”论调,说包产到户正好赶上了作物新品种大量出现、化肥工业大幅度发展的节点上,也就是刚刚好。
也就是包产到户成功是偶然,那么以这种论调推论,那么生产队解体就是必然,要不为什么生产队大集体二十年没有找到“节点”,难道是偏了方向。
我遇到类似的言论一般不争论,因为这就是一些装睡的人。
我不敢否认这位网友说的“那时上河工天天有肉吃,”因为各地的条件不一,不排除条件好的地方有这种条件。
比如那时山东人都往东北跑,可见东北比山东生活条件要好很多,我只能说,上河工天天吃肉没有代表性。
网友说“那时的干群关系很融洽,干部说出去的话,老百姓没有反抗的,滴水成珠。”
问题是没反抗也可能是不敢,这说明不了关系融洽。
再者,如果那个时代如此美好,社员如此积极主动,心情舒畅,为什么生产队会解体,除非八亿农民一多半都是傻子,好坏不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看了网友的文章,我又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看到的都是假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