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御术,以术辅道什么意思(以道御术,以术辅道原句)
以道御术,以术辅道
一、人生道与术需相辅相成,很多人总是粗浅的将“术”理解为低于“道”的狡诈手段,将“道”理解为与“术”相背离的无用法则,其实这都是一种偏颇的理解。
道与术应该是相辅相成,道是术之本,术是道之末,真正的道既是存在于深处的根本法则,也是能延伸于外的正确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术存在的层面;而术并不是背离道而存在的狡诈手段,而是以道为根本的德行体现。
因为只有以德行为根本的术才能发挥该有的作用,如果背离了仁义道德,那只是一种粗浅的心机,而且这种心机对人生不会产生任何有益的作用。
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人生就是应该以道御术,以术辅道。
《菜根谭》之中说一句话叫做: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品德是一个人才能的主人,而才能是品德的奴婢,如果一个人只有才能而缺乏品德,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婢当家,这样哪有不胡作非为放纵嚣张的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像德行驾驭能力一样,能力是人生的工具,德行是人生的主宰,只有拥有一个正确的主宰,才能用好这一个工具,否则工具必然伤人害己。同理,当德行作为核心存在时,核心也应该有发挥作用的格局作为支撑,以此格局产生作用,才能让德行更好的驾驭才能。
在汉景帝时期,太后执意要立梁王为太子,袁盎以宋宣公不立居于正位的儿子,结果产生祸端的例子讲给太后,太后听了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但是梁王便由此忌恨袁盎,就派刺客刺杀了袁盎。
汉景帝知道之后,便派人调查,经过调查发现,梁王要刺杀的大臣有十几个,汉景帝一方面想要追查这件事情,但这段时间太后因为这件事情忧虑的吃不下饭,汉景帝一方面又担忧太后的身体,在左右为难之下,就派遣田叔和吕季主去梁国处理这个事情。
田叔和吕季主两个人懂得维护事情的大原则,他们到梁国调查结束之后,把其他人供出梁王罪过的证词都烧了,空着手回来向汉景帝报告。
汉景帝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他们都说:“已经调查了,证词上都说梁王不知情,事情只是他的臣子羊胜和公孙诡之流干的,这些人都已经处死伏法,梁王安然无恙。”
汉景帝听了瞬间释怀,就说:“赶快去报告太后,把这件事情告诉太后。”
太后听说梁王无事之后,马上就坐起来吃饭,忧虑一扫而空,这件事情就此得以妥善的解决。
二、如果一个人不能用自己的德行驾驭自己的才能,那么一定会沦为狡诈卑劣之徒,而一个人若是不能用智慧去驾驭自己的善良,那么他的善良也一定会因为自己的死板而受伤,或者因为自己的片面狭隘而使自身陷入无用之地。
就像田叔和吕季主两个人处理的事情一样,如果换做相对于死板的人,只是一味地持守着尽忠尽责的标准,而忽略了处理事情需要考虑的大原则,最终也不会将事情推向一个妥当的结果。
就是因为很多事情都不能从狭隘片面的思想去考虑,不管你所持有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只有做到考虑大局,足够客观,才能获取相对理想的结果,而不能一味片面狭隘的以主观情感判断或指责一件事情,哪怕一个决定或一个现象从当下以及近处看是不合理的,但只要符合大格局的规则,都应该尊重和包容。
就像《史记》中所说的一句话: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
“管中窥天”这句话取自于《庄子》的“秋水”篇:是直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就是如同一个人透过管子去观天,以尖头的锥子去指地,这覆盖的范围难道不是很小吗。
而《史记》借用《庄子》的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不够广大,考虑事情不够客观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去处理问题。
我们也要理解一个关键的道理,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不够全面的时候,他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善良和德行发挥出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也只会将才能至于无用之地,甚至会伤害了善良本身。
当我们面临具体的生活时,德行固然重要,但是,只是懂得诚实善良本身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处理问题的智慧以及谋划问题的格局,如果不能从大局上面思考,一味直来直去,真的如以管窥天一样。
所以对于人生来说,德与才必须是互相辅佐,互相作用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就如同人生的阴阳两面。就像宋代的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人文经验时说的那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实际生活中,人生每个人所具有的德与才大概都是不平衡的,有的人德行好一些,但才能差些,有的人才能高一些,但是德行稍微差一些,两者不同的比重,但当这种不同存在时,就会造成不同的人生结果。
那么当我们在修养自身的同时,就要能够正确察觉到自身德行与才能的存在状态并适当调控,这样才能获取相对平衡的结果,过度偏废于其中,都是不恰当的人生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以道御术,以术辅道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