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欲望出来怎么克服(道德经中关于欲望的句子)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三十七章 面对欲望应回归质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无为,而却能无所不为。因为道从不妄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为,所以看起来似乎无所作为,但却是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王侯如果能持守道,万物将自行生长演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如果自行生长演化时,受到诱惑滋生了贪欲,我就用道的质朴去让它冷静。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用道的质朴去让它冷静,就不会再起贪欲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不会起贪欲就回归于静的状态,天下将自动归于正道。天下归于静,静曰复命,万物都去完成各自的使命了。所以天下就会自动地归于正道。
《道德经》认为,每个人都携带着自然赋予的天赋和使命,这一生就是实现自己的天赋,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是复命,这就是自然而然。为了复命,物质方面只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足够,而外界的声色诱惑却让人欲望萌动,阻碍人完成使命,让人为了满足虚妄的欲望,而在迷失中度过忙碌的一生。因此应该让他们恢复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这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每个人都有特点,婴幼儿时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都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而当他们开始上学,尤其是遭遇了升学考试的竞争之后,他们天性中的各种特点、兴趣和优势就会被社会价值观重新评估,重新定义。只有那些跟考试分数相关的特质才是有价值的,其他特点都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小学的学业竞争不太激烈的时候,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骨子里面也是看重这个特长的社会价值,有没有用,会不会加分,能不能融入“精英”的圈子。而像爬树,抓蛐蛐儿等等小孩子感兴趣的爱好就没有什么价值,纯粹浪费时间。因为这些将来都不能换成钱和名,自然也就换不成社会地位。
这些就是家长心中的贪欲,这种贪欲必然会作用于孩子。于是,在婴幼儿时期好学的孩子变得不爱学习了,开始沉迷手机和电脑游戏。因为他们的天赋被压抑了,只能在父母允许接触的空间里面选择。上课和各种兴趣班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就会把剩余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可以接触到事物上,例如手机和电脑游戏,家长越是强调学习,他们就越是叛逆。
如果说三十年前,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这样要求孩子。现在全国都实现了脱贫,一线城市基本生活已经完全得到保障。孩子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生存,那么,是不是可以尊重孩子的天赋和使命,让他们能从小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开阔视野,到自然界中探索,帮助他们尽早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人最幸福的莫过于做着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情在完成使命的道路上狂奔了。
总结这一章
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当人们萌生出贪欲时,有道之人能让他们返朴归真,继续完成各自的使命。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二十七章 高手做事不留痕迹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十七章 最好的治理是无知无觉 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三十五章 音乐和美食令人驻足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三十七章 面对欲望应回归质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