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谈谈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医疗领域的含义(谈谈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理解)

谈谈“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一语出自苏轼《思治论》,意思是向最难的地方发起冲击,树立最远大的目标。

这篇政论文是苏东坡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在凤翔判官任上所作。凤翔这个地方如今隶属陕西省宝鸡市,盛产西凤酒。苏东坡来此任职是宋仁宗钦点的进士及第、朝廷命官。层层光环之下,正是这位青年才俊踌躇满志之时。

这也是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第一次分别,留下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名句,这首充满人生无常、光影无定的七言律诗饱含禅机,不像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的诗作。所以说,苏东坡的思想早熟由来已久。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的四月,宋仁宗驾崩,这位北宋在位时间最久,留下一代仁君美誉的君主,重用了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晏殊、狄青、种世衡等等名臣名将,缓解了与辽国紧张关系,与民休养生息,但依然留下了“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的突出弊端。

苏东坡敏锐地发现了国家弊端,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思治论》。他的施政纲领是:“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一是整顿吏治,严格考核,选优黜劣;二是维护百姓利益,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减轻百姓负担;三是开源节流,丰富财库;四是练兵强军,是实战为导向,加强国防军事力量。

这些政策切中时弊,实事求是,是宋代不可多得的杰出政论文,其中拳拳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炽热的青年报国之志跃然纸上。

苏东坡这一代青年才俊的精神与范仲淹、欧阳修一脉相承。从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开始,整顿吏治、练兵强军、发展生产已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情怀。

诚然,人们会经常将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同时对苏东坡颇有微词,或对王安石抱有质疑。但两者爱国为民之心却是相通。所以,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却在保守派旧党那里也推荐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可取之处。这样一来,无论是变法派新党,还是保守派旧党,都不会也没有待见他。苏东坡的一贬再贬,不是没有缘由。

保持实事求是,在当时党争不断、互相倾轧的朝堂,不仅难如登天,而且朝不保夕。至今再读苏东坡的《思治论》,依然能够感知穿越千年的智慧与逻辑。其中有一段涉及到群众利益与民意舆情的论断同样发人深省:

“天下之事,不可以力胜。力不可胜,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而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从众也。众多之口非果众也,特闻于吾耳而接于吾前,未有非其私说者也。于吾为众,于天下为寡。彼众之所不言而同然者,众多之口,举不乐也。以众多之口所不乐,而弃众之所不言而同然,则乐者寡而不乐者众矣。古之人,常以从众得天下之心,而世之君子,常以从众失之。不知夫古之人,其所从者,非从其口,而从其所同然也。何以明之?世之所谓逆众敛怨而不可行者,莫若减任子。然不顾而行之者,五六年矣,而天下未尝有一言。何则?彼其口之所不乐,而心之所同然也。从其所同然而行之,若犹有言者,则可以勿恤矣。”

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一点:那就是满足群众利益,不是顺从大众当中的一些言语口舌,而是紧跟大众没有说出来却一致的立场和利益,这才叫真的顺应群众。苏东坡深刻点明:很多众人的言语口舌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民意,但却是故意传到我的耳中的,其中不一定没有带着私心。

一位千年前的青年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写出了如此深刻的见地,实在不得不让人钦佩怀想。

在天下纷扰、众口难调的红尘之中,苏东坡洞若观火地发出了“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永恒呐喊,正是家国情怀和君子担当的深刻体现。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谈谈“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