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致虚守静 复归其根(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夫唯不争,莫之与争)

道德经感悟17-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心灵达到空明虚无的境界,就会拥有清净自守的状态。

在万物蓬勃生长时,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

天下万物,都要返回到它最初的状态。这种回归叫做静,静即是复归本真状态。

回归本真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够认识这种自然规律就叫做明。如果不明白这种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如果明白这种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大公无私。

能够大公无私,就可为王,王自然会遵循自然法则,遵循自然法则,必然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感悟:

本章中,老子说明只有致虚守静,才能认识到道。只有内心空明虚静,才能在静中回归本真状态,在本真中产生高超智慧,进而体会认识到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

天下众生,各有所属,这是天命所在,也是自然之道,是天道所在。万物的发展规律,无论如何变化多端,最终都要返回到本真状态,即天命所归之处。我们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善于观察万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循规而行,成就大事。

一个在静中能回归本真的人,自然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做到包容一切,博爱众生,大公无私,超凡入圣。

一个人无论是追求智慧,还是活得自在,都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正状态,否则只能受尽心劳,心累不止。宁静致远就是这个道理。

顺道而行才能成功;背道而驰,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思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能达到致虚守静,有多少人能回归本真,反思自我。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碎银几两四处奔波,到头来两手空空。所以,我们只有在忙碌之余多回归本真,反思自我,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感悟17-致虚守静,复归其根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