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论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论语》)

论语解析(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8)

还是先来看各大名家的解释

朱熹: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啥意思呢?就是本来该去死,而又去求生,内心不安,于是危害其心之德。当死就去死,于是内心安定保全了内心之德。

钱穆:先生說:“一个志士仁人,沒有为求生命安全而宁愿妨害仁道的,只有宁愿杀身來完成那仁道。”

在这一章,钱穆继续评论道:生必有死,死非孔门论学所重。孔门论学所重在如何生。苟知如何生,自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时,自知有不避杀身时。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重仍在如何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殷有三仁,亦非必尽如比干之甘刀锯鼎鑊(huò)始为成仁。舜、禹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亦即仁。有志求仁者,於《论語》此章当善加体会。

体会什么?实际上钱穆在这里有点懵圈,论语微子篇第一章有: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18.1)微子因劝谏纣王不听而离开纣王躲藏起来,箕子因劝谏纣王而被纣王降为奴隶假装颠狂,比干因强力劝谏被纣王挖心而死,他们三人都是仁,舜、禹为民服务也是仁,那么,倒底什么是仁?大家好好体会吧,因为他也说不出为什么?所以他把这里的仁叫作仁道。这样的话,与我们的解释无意间靠近了。

这一章,有三个仁。朱熹认为。仁人:就是成德之人,而德就是心德,而钱穆认为仁是仁道。所以,对于仁的理解他们是有分岐的。

我们前面讲过,仁就是“被历史所验证,被当下国家和人民所认同,符合古今主流价值观的正确的事情就是仁”。简单地说就是“人间正道”就是仁。所以仁人,就是走人间正道的人。用这个定义,来解释“殷有三仁”就很好理解了。首先,他们三人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康而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他们的劝谏,于是他们三人,宁愿放弃功名利禄,或者躲藏起来,或者降为奴隶,或者挺身赴死也在所不惜,这样的行为都是人间正道,都是仁!其次,从结果上来看,活着的微子和箕子没有因为求生而对“人间正道”有任何妨害,而比干正是杀身成仁的典范。第三,本篇之前的第15.6章,孔子赞美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就是君子的行为。

所以“仁”在这里就是自己追求的人间正道,是理想,是信仰,前面孔子讲过“仁者,先难而后获”,是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那些贪生怕死之辈,只能危害人间正道,而那些仁人志士,为了人生理想和信仰,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再所不惜。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那些立志于走正道的人,没有为了生存而去危害走人间正道,有宁愿付出生命也要完成人间正道。

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解析(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