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善恶是非分明,爱恨界限不清(善恶是非的意思)

善恶是非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水,东方开了缺口便朝东流,西方开了缺口便朝西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正好比水性不分东流西流。”孟子说:“水性诚然不分朝东流朝西流,难道也不分朝上流或朝下流吗?人性的善良,正好比水性朝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朝下流的。现在那儿有一汪水,拍它而让它涌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汲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某种形势让它这样罢了。人所以能够做坏事,它的本质也正是这样。”

《法言—修身》扬雄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译文:人的本性是善恶混杂。修养他的善良,就会成为善良的人。滋长他的邪恶,就会成为邪恶的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四心(同情、羞耻、辞让、是非)自然发展的善。只要保持住四心不变,就不会成为恶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四心(自私、嫉妒、好色、贪欲)而来的本能恶。只有后天严厉的教育,才能使人性向善。

告子认为人的本性,和水一样,本就没有善恶之分,何处低洼就流向何处。把善的一边抬高,水自然就流向了恶。

杨雄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善恶组成的混合体。发扬善,就会得到善。反之,亦然。

我的观点:

天道,就是自然的意志,与生俱来的物理法则。

人道,则是人间的规矩,由人创造书写的法律。

从人道来看,善恶如何解释和界定,完全遵循于是否利于自身,利于合作。

善之所以为善,是期待共同体内成员,如此待我,是出于自己的期望。

恶之所以为恶,是厌恶共同体内成员,如此待我,是出于自身的恐惧。

人道的善恶论,先贤们讨论千百年的人性,总的说来不过两字:自私。

从天道来说,世上哪有什么善恶之分。牛羊饿了,就要吃草,狮虎饿了,就要吃牛羊。山高了水高了,就会倒塌融化,填补低洼。

一切都顺其自然,统一平衡,归于均匀,是为道均。

先贤们对于善恶的讨论,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愿景。他们认为世上如果都是善良,再无恶人,将是大同之时。

我则不这么认为,如果在社会里抬高善良的地位,必然造成低位隐藏的恶。

比如:

一个善人,看不得人间疾苦。拿出钱财来帮助乞丐,那么久一定会有人,被利益驱使,假装成乞丐,来接受这份善意。

在刻意太高善的地位时,一定是把恶推向了低处,定然有人被利益推到恶的行列。

只有跳出,局限于人道的善恶论,借用天道的均衡思维,一切才能顺其自然。哪有什么善恶,有的自是自私。

抛弃针对人性的善恶观,借用天道来平衡人的自私。找到自私之间的均衡点,公平正义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善恶是非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