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最早出处(读好书 说好话 行好事 做好人)
关圣帝君垂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关圣帝君垂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关帝圣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是1800年前,东汉名将关羽对子女的庭训教诲。后世敬崇关圣帝君的人们,将这四句话刻于石碑上,称为“关帝垂训碑”,或称为“四好碑”;全球诸多关帝庙里也多树立此碑。
此四句话虽然只有短短12个字,言语浅近,却通俗易懂,能够深入心灵深处,助益养成优秀人格。
传承1800年的家风家训:
关帝圣训是关公对其子关平、关兴的家训,是关公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
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明清达到鼎盛。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对传承中华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帝圣训的四个好,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操行简单但成效明显。四好碑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约束、引领着人们的言行和心灵。
山东临沂莒南大地,活跃着一支名门望族——莒南大店庄氏。十一世族人庄瑶将关帝圣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在道光年间刻于碑上,立于文昌阁,现存于莒南县文物管理所,也成为今天众多大店庄氏子弟铭记于心的家训。
庄瑶是庄氏最著名的代表人之一,因其政绩突出,道光皇帝对其有“办事朴实之褒”。道光皇帝接见官员时曾说:“尔等为官,做事如庄瑶,则朕信汝”。
庄瑶亲书关帝圣训,教育族人做人要做到四好: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从庄瑶开始,至清道光、咸丰年间鼎盛时,富甲鲁南,名扬全国,拥有庄田万顷,商号千家。庄氏自称“人走百里不宿别家店,马行千里不吃外姓草”。抗日战争爆发前,庄氏尚有堂号150多家,被誉为江北第一大庄园。
庄氏家族繁荣昌盛了600多年。优良的家风家训、道德教育是让庄氏家族品质得以升华的重要力量,有效地促进了家业的延续和成长。
南宋大儒朱熹的四好赞诗:
读好书: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践,敫者口吟;
说好话:莠言虚妄,兰言实杯,九兰一莠,驷追不回;
行好事:圣狂路口,义到关头,择行若游,急行若邮;
做好人:孔称成人,孟戒非仁,小人穷冬,矩人盛春。
对于四好圣训的解读:
读好书是要多读经典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书籍,学习、吸收、借鉴前人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启悟心灵,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读好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开启智慧,增进技能,修心养德,教化世人的主要来源。
说好话是要将一颗爱人助人的内心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据情形、语境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利益他人,抑恶扬善,对他人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帮助。正直的,坦荡的,真诚的,勉励的,安慰的,都是相对环境中的好话。
好话与非好话的辨别,要从长远来看,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的,虚伪堂皇的语言,虽然短期内让人暂时感到愉悦,却会因为动机的不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效果也逐渐显现,所以不能算是好话。
说好话是为人处世之道,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也是思想交流,情感互动,导人向善的主要途径。
行好事是要本着一颗仁者爱人,济世为怀的高尚心灵,把积德行善,乐善好施作为一种体现人生价值的标尺。助人乃快乐之本,帮助他人,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且快乐。
行好事贵在发心,贵在坚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众善奉行的良好习惯。
行好事,是践行关公精神“义”的主体内容,仗义行侠,务实笃行,广结善缘,广种福田,造福人群,受人爱戴,才能担当得其“义士”之名。行好事是中华传统美德“仁义之心,侠义情怀”的具体体现,是推动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历久弥新的主要动力。
做好人是人生追求光明、正义和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实现自我、体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内在驱动,是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获得心灵自由,灵魂自由的最终目的。
古往今来,无数好人用自身的善行义举,诠释着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每个好人身上都具有一种震撼心灵,促人向上的强大力量,代表着中华文明前进的方向。
台湾行天宫对四好圣训的解读:
读好书能启迪我们的智慧,明辨是非、利人利己;
说好话是以能利益他人为贵,多鼓励人、多赞美人;
行好事,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结善缘、造福人群;
做好人则是为人正直善良,勤修道德,要有担当、不做滥好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关圣帝君垂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