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原始的东西越纯粹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要”言不烦
《易经》上对人类早年缔造符号,有八个字的表述,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近在身体上找符号,远在物象上找字号,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来源。
有一些对汉字的解释非常曲折、抽象和复杂,还夹杂着所谓高级的“玄学”或“道德”因素在内,把汉字本义解释得高深莫测,玄乎其玄,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如果我们用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来判别一下,立刻就会产生极大的怀疑。奥卡姆剃刀原理也称“简单有效原理”,简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早期的古人天真淳朴,所谓思无邪,缔造符号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造字要让人一眼就能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今日解读本义也必须设想处于当时的生活场景,并尽量简单、直接而明白。越故弄玄虚、曲折离奇,其实离真相越远。
东周时期灰陶罐
(199)要字形演变:本义溯源:“要”字尚未在已知的甲骨文中出现,最早的“要”见于金文,从西从女从(字形如底部一横中断之“臼”,字库打不出来)。 我们知道,“西”是古代汲水陶罐的象形描摹(请见本系列第134期),在此与“女”结合,原来古人是用葫芦状的陶罐来表示女人的细腰;“(字形如底部一横中断之“臼”)”读音[jǔ],字形像双手伸出,表示两手同时动作(请注意,该字根的下部是断开的,勿与另一个字根“臼[jiù]”混同)。
三根会意,“要”其实是借搂抱女人细腰的要求,来表达想拥有某物的欲望。
小篆承接金文,也是从从西从女从(字形如底部一横中断之“臼”):
小篆“要 1”
也有篆书字形更有意思,除了“(字形如底部一横中断之“臼”)”不变,将表示葫芦状陶罐的“西”和“女”形省去,直接画一个葫芦,下面画两条腿,更形象地表示女人有葫芦状的细腰身:
小篆“要 2”
隶化时,将“(字形如底部一横中断之“臼”)”略去,变成了上“西”下“女”的结构,这就是今日的“要”:
隶书“要”
楷书“要”
既然解读“要”,便顺带解读其两个同形分化字:“腰”和“婁”。
从形体上说,女人的细腰与男子粗壮的腰身有明显的不同,富有诱惑并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古人以“要”字中葫芦状陶罐来表达女人的细腰,进而表达人的腰肢这一概念。造字之初,“腰”与“要”是同一个字,后来才加了“肉(月)”旁,为的是更明确指明与人体相关。
“要”字还同形分化为“婁(娄)”字,表示“双臂张开,要求搂抱”之义。之后,“婁”的本义经由转注写作加了提手旁“扌”的“摟(搂)”,而“婁(娄)”则引申为“双臂环空”义,进一步引申为物体“中空”。
总结一下:
“要”字本义:借搂抱女人细腰的要求,来表达想拥有某物的欲望。其同形分化为:
1)“腰”:以“要”字中的葫芦状陶罐来表达女人的细腰,进而表达人的腰肢这一概念,后加肉旁转注为“腰”;
2)“婁(娄)”:以“要”字中双臂张开的形状,表示双臂环空,进而引申为“中空”。
衍生含义:成语典故:要言不烦
意思是: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烦琐。
语出《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辂寻声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烦也。’”
三国时代,魏国冀州(今河北冀县一带)刺史裴徽部下文学从事管辂,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他精通《周易》,全国出名。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十二月间,吏部尚书何晏宴请管辂。想听他谈谈《周易》;同时特邀请尚书邓扬相陪,以示重视。可是,管辂在开始的交谈中,却不谈《周易》中的事。邓扬就问管辂:“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管辂回答说:“夫善《易》者不论《易》也。”对这个回答,当时在场的、掌管军事大权的何晏甚为赞赏,笑着说道:“可谓要言不烦也”。这就是“要言不烦”的来历。
其他汉字解释:需 、 步 、 寺 、 厌 、 关 、 开 、 良 、 对 、 光 、 永 、 豆 、 稻 、 宾 、 宴 ......
更多:“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系列之便捷检索
本号其他文章分享:君子四毋,做领导必须知道
麦肯锡“7S模型”竟暗合《孙子兵法》
谈谈过程法(2) —— 企业价值链
谈谈过程法(3) ——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谈谈要素法(2)—— “商业模式画布”讲什么
......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要”言不烦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