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被分为三个阶段(李白一生分为5个阶段,第二个是什么)
李白之谜(217-3)|| 李白从道一生主要分哪几个时期?
李白之谜(217-3)|| 李白从道一生主要分哪几个时期?
三、齐州加入道籍,“身退”而济世之心不退
李白万分愤懑地离开长安。在洛阳,李白巧遇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二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后与高适一道同游梁宋。三位诗人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后,高适漫游江南,杜甫到长安参加科考以圆他的仕进梦,李白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道士高如贵为其授道箓。从此,李白有了正式的道士身份。
至于他为什么如此急切地要在形式上“入道”,有如下说法:一是对仕进彻底失去希望,功未成而身先退。二是疗治“赐金放还”的失意伤痛。三是说他在“翰林待诏”期间得罪了不少人,又写了很多批判皇上荒淫、揭露朝政黑暗、鞭挞权贵专权的诗,李林甫、张垍之流可能会秋后算账,加害于他,李白遂以正式入道的假象迷惑对方,用以避祸。四是以退为进,以待时机,再相时而动。这几种说法的可能性都有,哪一种占主导,不得而知。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意做给唐玄宗看的,以自己虔诚的从道之行引起皇帝的再度下诏,进而真正地授以实权、委以重任,再图用事理想。
受道箓后,高如贵北行,李白特别感激,设宴饯别,并作《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诗:“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离心无远近,长在玉素悬。”诗中满是崇敬之心。
之后,李白北至安陵,请当时特有名望的高道盖为其“造真箓”,遂作《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壑落,八角辉星虹。三灾荡璿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黄金横高堂,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由诗可见,李白好像真要安心地归入道门,功名富贵,皆为浮云。他说“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他还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中详述了他所创《大还》内丹的渊源、方法、名称和功能,以及他的目的和想法。这是他入道后的经验总结,尽显一派道家内行的风范。
但是,李白并没有坚持多久,又急匆匆地返世还俗了。他的“长安情结”“恋阙情结”“明君情结”更加强烈,归根结底是功名情结。因为功未成,所以身难退。这时,李白对现实的批判更加深刻,对百姓的关切越来越多,对自己的不遇遭遇也越是愤慨,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分越来越重,有时竟达难以抑制的地步。
此后,他对道教的认识也有所转变,有时持怀疑态度,甚至直接否定,比如“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其三),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喝几杯更加现实;“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有些问题在神仙那里也难以找到答案;“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月下独酌》四首其四),所谓蓬莱仙境都是虚幻,莫如醉在人间更切实际。
李白一生从道,渴望走“终南捷径”入仕,结果“捷径”不捷,处处不顺,终未遂意,遗憾辞世。
(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李白之谜(217-3)|| 李白从道一生主要分哪几个时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