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唯命是从是成语吗(唯命是从的成语故事)

“唯命是从”成语的前世今生

春秋时,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是大国,为了争霸中原经常发生战争,而当时地处黄河以南的郑国,已经不是春秋初年郑庄公时代的小霸主郑国了,它现在国力衰微,地处于晋国和楚国之间,是晋楚两国一直想控制的国家,郑国国君总是小心的采取平衡的外交政策,尽量讨好双方,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公元前608年,作为各诸侯盟主的晋灵公计划出兵攻打宋国,同时又在今天河南原阳汇合各诸侯国准备讨伐齐国,他趁机向到会的各国诸侯索取珍宝好玩之物,引起了各诸侯的不满,郑穆公对晋灵公的做法感到失望,决定倒向楚国,与楚庄王订立了盟约。一年后的秋天,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灵公被杀,晋成公继位,第二年晋国出兵攻打郑国迫使郑穆公同楚国断绝关系,重新倒向晋国。郑国的背信弃义行为,使楚庄公感觉受到侮辱非常气愤,当年夏天,楚国就派兵入侵郑国,但并没有能够使郑国屈服,在之后的三年里,楚国又连续多次派兵兴师问罪,终于迫使郑国的新国君郑襄公重新倒向楚国,和楚国结盟。到了公元前603年,郑襄公来到楚国边境同楚庄王会面,两人相约在河南鹿邑正式订立盟约,谁知道了约定好日子的那一天郑襄公却不辞而别,放了楚庄王的鸽子,带着随从偷偷的跑回郑国了,这件事使得楚庄王大为恼火。到了公元前600年的冬天,楚庄王派兵讨伐郑国,责问郑襄公逃盟之罪,郑襄公向晋国求援,晋成公派出大将带兵到郑国,晋、郑两国联军同楚国大军发生激战,楚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战争结束后,郑国的上下君臣都非常高兴,庆贺打败了楚军,只有公子子良忧心忡忡的说,我们失信于楚国,现在又把楚军打败了,仇恨必然越结越深,这样的胜利只能给郑国带来灾难,灭亡的时期恐怕不远了。(公子子良说的对啊,楚庄王是个老腹黑男,当年可是“三年不飞,一鸣惊人”的主啊,将来春秋五霸之一,他能吞下去这口气?)三年后的春天,楚庄公通过充分的战争准备,亲自率大军直取郑国的都城新郑,切断了它和外界的所有交通道路,把他包围了整整三个月,新郑城中的粮食都吃完了,再也无法坚持下去,楚军终于攻破了郑国都城新郑。郑庄公赤膊上身牵着羊,到大路上去跪迎楚庄王请罪,他对楚庄王说我不能倾心的侍奉君王,以致君王怀怒兴兵,这都是我的罪过,从今以后我敢不唯命是听,如果君王能够宽恕我国使它不灭亡,我会永远不忘记您的恩惠。楚国的大臣都对郑楚庄王说已经攻取的国家是不能放弃的,而且郑国有多次被背信弃义的行为,反复无常不可相信,君王千万不要答应他。楚庄王说,我之所以出兵,是为了讨伐不服的人,现在郑国已然表示诚心归服,我对他们还有什么要求呢?于是立即下令大军,退出郑国都城新郑,郑楚国终于又重新修订了盟约。

春秋时代有很多小的诸侯国,最后都被大国给灭了,什么陈国、息国、蔡国等等。现在世界上也有很多小国,也有大国。虽然现在和春秋战国时代不一样了不能随便灭一国了,但是那几个西方大国可不是好相与的。那西方大国眼中没有小国的人民是否死活,只有小国的土地上的资源和市场。可小国没有办法,只能对西方大国“唯命是从”,任由大国剥削奴役。如果小国不听大国的话,那就等着国破家亡吧,这就是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可以看看我们的东邻岛国还不算是小国,是比较大的发达国家了,自二战后打的半残,现在其国首相高官每每见到米国官员,无不是点头哈腰,摇尾乞怜唯命是从了。

唯命是从是成语吗(唯命是从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唯命是从”成语的前世今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