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石头咀怎么读(石头咀村)

石头咀的历史源(六十)

石头咀怎么读(石头咀村)

四、葬俗

父母去世,俗称“见大孝”,儿、儿媳、女儿都要披麻戴孝。近20多年来演变的女婿也同儿子一样戴长孝“衭”。用白布扯成长方形名“孝衭儿”。用麻束其中某一头边的两角。系带在头上。儿子、女婿的孝“衭”长三尺三寸,儿媳、女儿的孝“衭”长三尺。孙、孙女亦带孝,称“花孝”,孝“衭”为一尺一或一尺三寸见方的白布,称“对角衭”,折成帽状带在头上。带孝者:儿子称孝子,女儿称孝女,儿媳称孝媳,女婿称孝婿;其他依此例推,称孝孙、孝孙女、孝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女、侄女、侄女婿等晚辈称呼前面均加“孝”字。有客来看望谓之“吊孝”,直系孝子、孝女、孝媳必须在客人面前磕头,称为“下礼”,直系孝孙、孝孙女也随之“下礼”。孝子不“下礼”,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一般在进门处设地垫,平辈或晚辈见孝子“下礼”,必须“回礼”,形成与孝子相对磕头状;来吊孝的是长辈,不磕头,只回半礼,一般只弯腰说“请起”或说“是一样”之类的话。文化大革命期间至现在开始有人改带长“孝衭”为戴黑色“袖笼”,现民间袭用此形式者极少,一般都按传统习俗戴“白孝衭”。亦有人老父老母去世,凡上山送葬的都发一白方巾折成帽状戴在头上,称为“散上山孝”。多数散给戚、族中的晚辈,与死者(称“亡人”)平辈者不戴孝。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长辈不送晚辈登山下葬。

本地传统习俗为用棺材土葬。不习惯火葬,即使对死者火化后,骨灰拿回家,还是实行“棺木土葬”。既浪费能源,又占用木材,形成双重浪费。

下葬死者,都采用八个人抬棺材上山,称为“抬丧”,抬具有两种:一种用“龙”杠,另一种用“双杠”。对抬棺木的人通称“轿上的人”。抬死人上山称为“登山”或“出柩”。轿上的人负责挖坟坑,称为“做井”或“打井”。葬坟历来规矩为必须择吉日,俗说“地空不葬坟”,“重丧不葬坟”。即按死者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四柱“八字”)和死亡年、月、日、时推算,不能犯“地空”,不能犯“重丧”、“红煞”等等,具体由道士推算;对葬坟的地点、方向出柩时间等都有很多具体严格的规定。“出柩”登山前,对亡者要上祭。上祭用品有鸡、鱼、肉、香纸、爆竹、“三茶五酒”;先上家祭,后上客祭,客祭顺序为女婿、外甥、堂侄、内侄等;上家祭时,要致悼词(旧称《痛唁》,《痛唁》为骈本文)。上祭时孝子等必须行答谢礼。葬坟当天不立坟塚,下葬第三天,由孝子和家人对新坟加土立坟塚称“三朝淋坟”,必须先摆供品祭奠;如亡者有孙子、曾孙的可当时立碑,亡者年轻,等有孙子以后,孝子再立碑。亡人登山未“淋坟”的三天,每天傍晚,孝子必须用稻草綑扎一个很长“烟把”,在坟边点燃称为送“烟把”,意为给亡者送亮(点灯之意)。(待续)

石头咀怎么读(石头咀村)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石头咀的历史源(六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