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明心见性的感觉(明心见性是开悟吗)

明了心体、见性与语言陷阱

阳明四句教的第一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一句是说一切有情无情之本体,是绝对的,不二的,没有所谓善恶的。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真如本体。

心之体,此心即介尔一念心识之心,此体即廓然无有边界,无形无相,却决定存在之本体。心识如浪花,心体如大海,浪花就是大海,离大海全体无有浪花局部,浪花是大海在其“局部”的体现,所以心即体。

但反过来就不能说心体就是你的心识,如同不能说大海是一朵浪花一样。比如从一片树叶上任取一个分子,就可以反映整片树叶其他分子信息一样,因为这一个分子是整片树叶(包括它自己)在它这里的集中体现。但不能反过来说整片树叶是这一个分子,如果只是这一个分子,就不是别的分子了。

此分子是包括了彼分子以及其他一切分子的树叶在此分子处的体现,高明的人从此分子就能看到彼分子及其他一切分子。另外没有树叶全体的其他分子,就一定没有这样的一个此分子。你说可以啊,去掉彼分子,不影响此分子继续存在啊!不然,此时的此分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少了彼分子的此分子。所以,说“局部”时,一定是全体的“局部”,但说全体时,就不能仅是局部了。正如不能说树叶就是此分子一样。所以此分子用全体,彼分子也用全体。我是包括你以及其他一切的我,你是包括我以及其他一切的你,你是你,我是我,一切只有一个,一切不只是你,也不只是我。

当我们看待事物,包括“自己”时,如果有了界限分割,那么就是妄见,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有能住,这个能住就是“主”、“我”,其实是妄执,不是实有的。就像大海里飘着一块冰一样,我们认为那块冰是自己,其实我们是大海。冰是妄执出来的,其实只有水(体性),没有冰。

所以,打破界限是逐步挣脱束缚,有无限可能性,获得自由的过程,所以叫做解脱。当然最后也没有解脱的我、人,才是真解脱。否则,就还是相对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因为外在事物可以没有界限了,还留个我,那么就还留了我和外在的界限,所以还是不自由的。

许多仁者看了好多文章书籍,久久还是不能明了,皆因不了其中机关。除非你在此中浸润时久,明了其中奥妙,慧力过人,就不会迷闷。否则,单靠语言分析是很难打破二元证入本体的(还需用静坐等培养定力的方法辅助)。那么,这其中的奥妙或陷阱是什么呢?就是,描绘心体的语言是要用双重否定的眼光来看的,语言否定所否定的之后,还要把用来否定的语言再否定掉,因而描绘本体的语言是需自我否定的——否定之否定,有时用灵龟摆尾来比喻。

另外,如果是用比喻来描绘本体,首先要看懂比喻,然后还要把身心世界全部融入到比喻中。比如说“本体是绝对的,独一的……”这样的话,就是二元世界的语言,看了这样的话还是很难明了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就立即习惯地把“本体”当成与自己相对的一个观察对象——客体,而且马上会想象一个模糊的空洞洞的观待对象与之对应。

实际上本体非但不是一个被主体观察的对象,而且是要把观察者也包括进去,然后泯除主客边界的。那么,既然误当成对象,我们习惯性接着会问它是什么样子呢?噢!它是绝对的,独一的。绝对的,这个词还好,但我们还是会想个绝对的概念与之对应。独一的,就很容易引起误会,作为对象的话,有一就有二。所以经常用不二,而不用独一。其实不二,也是过程中的方便语,没有二,说什么不二呢?但对于明白的人,说独一说不二都行,却不会掉入语言陷阱里。

再比如前面打的大海浪花的比喻,我们把心体比作大海,身心世界比作浪花,来说明全体与“局部”的关系。首先我们习惯性会错误地把心体大海当做观察对象,当做一个客体,另外,会错把它当做有限量边界的客体。最难的是不能把身心世界,当做那个不存在的“浪花”完全融进比喻中去体会。如果您懂了这个比喻,然后不断把身心世界当做“浪花”融进比喻中,在触对逢缘、语默动静、行住坐卧任何时候去观想体会、印合相应,就是最好最简洁的一种修行,定力不够再加强加强定力,以助观力猛烈持久,那么悟道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由于明了心体是见性、致良知最为关键的环节,如果不明心体,无论怎样,都只是俗汉一个,终不免流浪生死,于苦海中头出头没。反之,若明心体,再于事上磨炼,经世致用,才是有根之树,有源之泉。花繁叶茂,硕果飘香,皆是自然之事。纵然一世平淡,也落得光明磊落,挥洒自如。不亦乐乎!与诸君共勉!

明心见性的感觉(明心见性是开悟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明了心体、见性与语言陷阱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