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匠故事情节(《书匠》)
书匠(民间故事)
书匠姓周,名春来,原是赊店山陕会馆的伙计。之所以叫他书匠,源自他为山陕会馆悬鉴楼上的匾额补写了“楼”字。后来,人们就叫他书匠了。
山陕会馆里的楹联、匾额有一百多幅(块),均为名家题写,这些名家的书法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耳濡目染,春来慢慢地对这些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干活儿之余,就比葫芦画瓢地临摹这些字。没有笔墨,就用笤帚蘸水,在地上或桌面上写,天长日久,竟练出一手好字。一天,悬鉴楼上的匾额被大风吹落破碎,刚好又传来慈禧老佛爷要来赊店看山陕会馆,这下可急坏了会馆大管家祁泰昌。他差人骑马日夜兼程去陕西找原来的书家重写一幅,怎奈那位书家一听慈禧要看,异常激动,因提劲太足,写了“悬鉴”二字后,竟气绝身亡。春来知道后,便毛遂自荐,补写了那个“楼”字。谁知三个字竟浑然一体,没人看得出是两个人所写,连太后老佛爷看了也赞不绝口。从此,春来的书法声名远扬。
春来成名后,许多人来找他写字,无论谁找,都有求必应。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一个伙计,不是靠卖字生活的人,故为人写字,从不收费,让求字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铜器街一刘姓人家,主人偏爱书法。一天,他家的门店落成,就请春来写几幅楹联装点门面。春来心说这是人家看得起自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写字时特别用心。刘掌柜看到春来写的楹联后,赞不绝口,赶忙拿出银子酬谢。可春来把银子挡了回去:“刘掌柜,我写字完全是兴趣使然,收钱有违写字的初衷,请您收回!”刘掌柜见春来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只好作罢。
春来为人写的字、题的匾不计其数,名声更大了。尽管镇里的书法名流妒嫉他,但私下里不得不承认,春来的书法已自成一家,很有造诣了。
这天,春来一个要好的、略懂书法的朋友说:“春来,你的字写得这么好,名声又这么大,不利用太可惜了。别当伙计了,开一家书画苑,以你现在的书法造诣和名气,肯定能赚大钱。”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层?”春来既惊讶又兴奋。
朋友说:“只要你把店面开起来,我敢说,在咱賒店,没有哪家书画苑能比得上。”
春来说:“事是好事,可开门面需要钱,我哪有钱买房啊!”
“先租间店面,花不了多少钱。等卖字有了积蓄,再扩大门面。”朋友献计说。
春来依计行事,辞了伙计,在牌坊街租了间店面,取名“艺文阁”,并亲自题写、制作了匾额。
这天上午,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炸响,艺文阁隆重开业了。消息传出,前来买字的人络绎不绝,每幅字都名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来买字的多是不太懂得书法艺术的人,他们只是仰慕春来的名声,根本没看出春来现在写的字已不及当伙计时的水平,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儿,至于差到哪儿,他们根本看不出来。但内行人打眼一看,就看出春来的字多了浮躁,少了修练,只是没有点破罢了。当然,春来也蒙在鼓里,根本没意识到。
不久,朋友兴冲冲地来找春来,告诉他南阳府要举行书法比赛,且奖金丰厚,一等奖有三十两纹银,就撺掇他参加。春来听了,自负地暗自思忖:以他的书法功力和名气,获个一等奖不在话下。
在准备参赛作品时,春来下足了功夫,精心写了几十幅字,经过仔细遴选,最后选出一幅最为满意的字参加比赛。
春来满怀期望地等待着评选结果,甚至已经准备庆祝了。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作品连个三等奖也没得到。
春来百思不得其解,整日闷闷不乐。一日,他去丹霞寺找老住持请教。
丹霞寺位于镇东南潘赵二河交汇处,建于乾隆年间,内有舍利宝塔、大雄宝殿等建筑。老住持经过数年修练,是一位善于指点迷津的高僧。
春来向老住持说了自己的出身、开办艺文阁及参加书法比赛的经过,恳请老住持给予指点。
“阿弥陀佛!”老住持双目微闭,双手合十,缓缓地说,“施主当伙计时,除了干活儿,心无旁骛,专心练字,目的是陶冶情操,修练心性;为人写字,是以书会友,别无他求。可你开了艺文阁后,写字时心里始终装着个‘钱字,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一颗心再也无法平静,始终制约着你的发挥,一横一坚、一撇一捺都透着矫揉造作的贪婪意味,跑了原有的那点儿灵气,写出的字怎么还有当初的神韵?这样的心境下写出的字,能获奖才怪呢!”
春来仔细品味着老住持的话,心里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明朗朗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书匠(民间故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