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涵化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现状)

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变迁,格伯纳“基于电视在接受度和灵活性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它成为我们社会的文化形成中心”的论断,已经被更具优势的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以其包含的海量信息,不间断的推送方式和移动化的接收形式抢占了电视受众,瓦解了涵化理论的发生机制。使得涵化发生了新的变化:

1.

反涵化:有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受众接受更多的信源的信息,他们不仅不会被传统媒体涵化,还可能用新媒体语境下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去反过来影响已经收到电视影响的传统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内容,他们也不会全盘接受,而是作为具有自主活动性的个体对媒介信息做出有选择的判断。因此涵化现象不再产生。

2.

自我涵化:有研究提出“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一个不断循环、互相影响的自我涵化过程。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可以通过精准分析大众的需求而进行推送,这是对受众的涵化过程,而受众由于长期看到某些符合自己观点和兴趣的内容,自身判断和态度发生改变,也更加愿意去寻找类似的内容(类似于“信息茧房”),而原本的涵化效果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增强。这样,长期看,受众就以数据和算法为中介,达成了自我涵化的过程。

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涵化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现状)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