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道德经》:智者“慎终如始”,故没有“败事”

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儒家就是入世的哲学,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有着社会的责任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义凛然。

说起道家,我们便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是消极的、是避世的,“不敢为天下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夫唯不争”,看起来都是讲求一种退让的哲学,一种自我保全的哲学。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然而,道家果真是如此消极的吗?

一本被千万人推崇的《道德经》,仅仅是宣扬一种保全自己、消极避世的哲学吗?

并非如此。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容易望文生义,浅尝辄止,便急于下结论,最终只会产生误解。

唯有深入去揣摩,不断地去思辨,才会发现,其中的智慧,不论是在任何年代,在任何境遇,都是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不敢为天下先”的智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是自然的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愚昧狂妄的人,高举“人定胜天”的大旗,为所欲为,对人间的道德律漠视,对自然界的规律无视。等到他们最终遭到了规律的惩罚,才悔之晚矣。

一个人,越是无知,便越是狂妄,无所畏惧。

智者,往往是有“敬畏心”的,他们知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做事情,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他们即使不畏惧人,他们也会畏惧自然法则。

三国时期,曹操宁可&34;,也不愿意当皇帝。袁术抵抗不住皇位的诱惑,急于登上皇位,引起众人不满,最终导致失败。

孙权假惺惺地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却说:“这小子是想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消极避世,止步不前,而是面对形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道时机还未成熟,强行出头,只能是自取灭亡。

此刻的“不敢为天下先”,便是一种看穿形势、伺机而动的大智慧。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道德经》中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就是说,人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功败垂成”。在结束的时候,也如同开始的时候一般谨慎,则没有失败的事情。

人们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勤勤恳恳地去做,而等到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便认为,事情已经没有被颠覆的机会了,于是便放松了警惕,不再谨慎以待。结果,便被人钻了空子,导致事情“功败垂成”。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事情,越是在看到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之时,越是要提高警惕,防止功亏一篑

如此,“则无败事”。

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在他安逸的时候

一个人处于危险之时,警惕性很高,反而会安全;一个人处于安逸的状态下,放松了警惕,反而会很危险。

所以,决定成败的,往往不在于事物之难易,而在于我们是否以谨慎的心态去对待。

慎则终无如败始事(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例)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若以谨慎之心待之,虽有忧患也可以保全自身;若以随意散漫之心待之,虽处安乐也足以败亡其身。

所以,在任何时候,“如履薄冰”,谨慎待之,则安乐存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智者“慎终如始”,故没有“败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