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谢绛传全文翻译(宋史·谢绛传)
宋朝名臣录38: 谢绛
谢绛字希深,杭州富阳人。父亲谢涛曾在梓州(绵阳)为榷盐院判官,适逢李顺在成都造反,平叛有功,一路升迁为知兴国军(湖北阳新)。回京后,举荐所属三十余人,朝廷认为举荐人数太多,谢涛说:“有罪,愿连坐之。”我举荐的人出了事儿,我愿意连坐。宋朝举荐连坐制度,由谢绛的父亲起始。今天我们的干部选拔也实行问责制,其实宋朝真宗年间就有了。
《宋史·谢绛传》里大段篇幅写他父亲,是因为谢绛受了父亲的庇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在国家图书馆做编校工作。后来中了甲等进士,正赶上修国史,在杨亿推荐下,又做了编修官。国史修成之后,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负责朝廷祭祀工作。此时他父亲在洛阳为官,年纪大了,需要照顾,谢绛请求到洛阳去陪伴父亲,于是通判河南府,做了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副手。
钱惟演是个典型的文人,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为文,天天带着欧阳修、尹洙、梅尧臣那些青年才俊一起游玩,“悉以政事委之”,日常工作放手交给谢绛去处理。谢绛处理政务的能力提高很快,不久调回京城,代理开封府判官,进入仕途上升通道。
谢绛在两京期间,看到当时官场的不良风气,道士和尚满街跑,仁波切们游走于朝廷、州邑之间,狐假虎威,招摇撞骗。为此谢绛上奏朝廷:“近岁不逞之徒,托言数术,以先生、处士自名,秃巾短褐,内结权幸,外走州邑,甚者矫诬诏书,傲忽官吏。请严禁止。尝以墨敕赐封号者,追还之。”看看谢绛奏折上的话,是不是跟前几年大城市里仁波切现象十分相似?每遇盛世,这些“不逞之徒”就会出来作祟,“以先生、处士自名”,都是自封的呗。
从开封府任上,又调任“三司度支判官”,三司为度支、盐铁、户部,分别负责国家赋税、财政、统计,三司度支判官是负责赋税财政的副长官。宋仁宗的时候,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但是国家各项开支日益庞大。谢绛给朝廷算了一笔账:“禁中须索,去年计为缗(缗=贯)钱四十五万。自今春至四月,已及二十余万。”宫廷用度去年四十五万缗钱,今年春天到四月,不到半年,已经花了二十多万,必须节制了。都说大宋朝经济发达,GDP世界之最,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王安石变法,就是因为国家开支越来越大,财政收入日渐萎缩,而采取的开源政策。
谢绛还特别重视教育,每到一处,都要大兴学舍。“尝请诸郡立学”,奏请朝廷在每个州郡建一所学校。在洛阳的时候,修国子学,亲自教授诸生,学子自远而至者数百人。
景祐元年(1034年),谢绛奉旨出使契丹,回京之后,擢升为知制诰,出知邓州。此前一直是副职,此时做了正职。邓州有个美阳堰,本来可以截水灌溉农田,但是远水到了邓州,水量很小,利不及民。豪强们又夺取水源,民田得不到灌溉。谢绛重修堰墩,在汉代六门堰故道基础上,修建钳卢陂水库,修成后可使邓州三万顷土地得到灌溉。可惜没等完成,谢绛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宋朝名臣录38: 谢绛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