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侍卫住哪里(紫禁城侍卫需要净身吗)
紫禁城头等侍卫,曾贴身保护雍正,为何却被乾隆下令自裁?
文/炒米视角
紫禁城头等侍卫,曾贴身保护雍正,却被乾隆下令自裁。这问题问得,让人先入为主,总感觉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个雍正的“贴身侍卫”不但没有被新主乾隆嫌弃,而且是乾隆一心栽培的亲信。
这个侍卫叫钮祜禄·讷亲。讷亲亲贵出身,曾祖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祖父是遏必隆,父亲是内大臣尹德。这层身份使得讷亲于雍正5年(1727年)承袭二等公之位,被授为散秩大臣,从此进入侍卫处。后来因勤谨廉洁著称,被雍正帝看重,升任为内大臣。至此可以被称为雍正的贴身保镖了,但头等还真算不上,因为侍卫处内大臣又不是一个。
讷亲此人并不张狂,而且为人谨慎。无论实在雍正朝还是在乾隆朝,一直秉持着“勤谨廉洁”,用白话说,就是写是个老实人,不会耍滑头,待人诚恳,而且眼里有活,手脚勤快。
这种职场老好人,本来应该有个好下场。所以在雍正和乾隆的权力交接际,讷亲不但没有被排除出权力核心,而且成为了乾隆的亲信班底,官一升再升,乾隆即位之后,讷亲协力总理事务,晋封为一等公;乾隆2年(1737年)正月,讷亲接替那苏图,担任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
讷亲之所以有这么好的运气,并非讷亲的理政水平有多高。而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乾隆刻意打压鄂尔泰,建立自己的班底。
乾隆在其前13年内重点着力打击鄂尔泰个张廷玉这两大“权臣”。而且几乎前10年都是在重点打压鄂尔泰。的确鄂尔泰和张廷玉是雍正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而且是明确配享太庙的。整个朝局满人尽依鄂尔泰,汉臣尽附张廷玉。这两人再乾隆的眼里就是两座大山。其中,鄂尔泰脾气暴躁,做事不顾新主感受,好独断。还好和清初朝局不同,否则就被乾隆视作鳌拜。
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一死,讷亲就接任了鄂尔泰,从此位极人臣。但实际上,从能力和威望上而言,讷亲远远不及鄂尔泰,也无力制衡张廷玉。不过没关系,他背后站着乾隆。
当天下太平的时候,这种格局无可厚非。无非就是打打嘴皮官司,乾隆时不时捧一捧讷亲,打压一下张廷玉。而且张廷玉的确夜越来越老,得失心也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昏聩,可以被指责打压的把柄也越来越多。
乾隆13年(1748年)大小金川之役,彻底葬送这位乾隆朝的政治新星。
乾隆13年(1748年),对于乾隆而言有三个过不去的坎。
第一个坎,由改土归流引来反叛的金川战事也越来越吃紧,张广泗镇压两年都未成功,钱是越花越多,但形势愈发岌岌可危;
第二个坎,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讷亲的权利之大,饱受大臣们的质疑,自己多次弹压,仍然止不住议论纷纷;
第三个坎,乾隆最爱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死了,精神世界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性情大变,变得易暴怒,爱计较。
此刻乾隆的处境和当初雍正刚即位时的处境就非常类似,他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出兵金川是一个机会。当年雍正用年羹尧青海平叛成功,扳回了全局,树立了权威。
于是乾隆就把张广泗降为副将,让讷亲作为主帅出兵大小金川。大小金川本来只是四川的小地方,比起青海当年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多了。张广泗应该知耻后勇,打赢了复回正职,讷亲基本上去做做样子就可以摘桃了。乾隆想得很好,但他没想到大小金川是个巨坑在等着他。
讷亲并不懂军事,但是他代表乾隆。所以看到初期战胜,便轻敌冒进,结果致使清兵损失惨重。战败后,讷亲发现自己打仗完全不是块料,就开始堕落消沉,躲在帐篷了,把指挥权交给了张广泗。
而张广泗本身就对乾隆的安排不满。所以前期一直和讷亲争辩战术,后期又坐等看讷亲笑话。
结果讷亲吃了败仗,不敢向乾隆汇报,就拼命向京城方面索要粮草和兵马。乾隆这就懵了,怎么没等到胜利的消息,反而不断要兵马粮草?
在乾隆得到张广泗的战报后,得知讷亲从未前去战场督战,只是躲在帐篷里面饮酒作乐,还曾抱怨乾隆不应该对金川轻举妄动。
乾隆彻底暴怒了,也对讷亲彻底失望了,于是另外差遣傅恒代替讷亲平叛(还好傅恒没掉链子,因此后来恩宠备至)。乾隆14年(1749年),乾隆让侍卫鄂实带着遏必隆刀押解讷亲回京,走到班拦山的时候,让讷亲自尽谢罪。
讷亲从一个侍卫被捧成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乾隆朝第一权臣。结果却以自杀结束一生,令人唏嘘。依附于权力,可以直上云霄、位极人臣;但也随时可能人头落地、名誉扫地。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紫禁城头等侍卫,曾贴身保护雍正,为何却被乾隆下令自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