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高一必修原文(登高高一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高》笔记,预习可用
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遂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近十年,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他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后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杜工部”。晚年和家人出蜀,病死在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反映当时政治的腐败。许多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世转向动荡衰微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其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他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作品导读《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作者晚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如今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孤独地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作者身患重病。重阳登高,作者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苦。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 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课文译注艺术特色杜甫咏物、写景和抒情的诗篇,常常跟忧愤国事交织在一起。其诗的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高》笔记,预习可用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