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怎样解释?)

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聊一聊心与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不止一次的谈到了婴儿的状态,希望人到了最后的时候能够重回婴儿的状态。

1、那么婴儿与成人之间它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具有喜悦之心,具有勃发之心,具有好奇之心。但是呢,他没有恐惧之心,没有忧虑之心,没有厌恶之心,没有嫉妒之心,没有利害之心。

而这里所讲的恐惧、厌恶、勃发、喜悦……就是“性”。这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

当有一根针在向我们靠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害怕,但是当这根针向婴儿靠近的时候,他是不会感觉到害怕的。因为此时此刻他还没有生成恐惧、忧虙之心性。

……

如果一个人的演变是这样的话,那或许我们就应该反问:人为什么要进入社会当中?进入社会环境当中“心”所演化出来的这些性,给人带来了痛苦,带来了压力,带来了伤害。那不如不进入社会,岂不是更好。也就免除了恐惧、忧虑、厌恶、嫉妒、利害之心。所以就有一些人会逃避进入各种寺庙、道观,山林之中隐藏起来。

一个人在社会环境当中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厌恶、忧虑、嫉妒,利害的心之属性呢?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场所导致的“二元分别法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矛盾论,对立观(见前作详解)。

……

2、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性子都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变成这样的人呢?

其根源在生存的第一法则---安全。

你想一想你为什么会恐惧、害怕?为什么会嫉妒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利害之心?其潜移默化的直指根源,是不是在自我保护?

……

分别之心的另一个面就是无障碍接触,或者说信任之心。人因为自我保护的需求,所以在自我之外就设置了障碍---这是人适应或者对抗环境所必然生成的。

人在环境之中,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所发生的一切纠纷、问题基本来源于此。当我们进入暮年的时候,剔除嫉妒之心、恐惧之心、忧虑之心、厌恶之心,利害之心重归婴儿状态。

……

3、为什么要复归婴儿状态?

其实人到了晚年基本上都会回归到婴儿的状态,但是他依然没有消除自我保护之心性。所以无法真正的重新回归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

人的一生负重前行,伤痕累累。

人一定会很辛苦,很疲惫的。因为覆在人外面的这层保护壳太沉重了。你想想看,这层自我的防护罩就意味着我们与自然、与环境的隔离,人会变得孤独。因为缺乏足够自由进出另外一种环境的信任度,所以我们很难充分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解与自然的融合。

我们的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永远是“自我保护性”的机制,而无法产生“外界的环境会充分保护我”的心性---这就是一种隔离。

……

♥我们是以内在心灵自由度的缩小来换取外在属性形式自由度的扩大。

♠这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是一个最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外在拥有的越多,心灵自由度其实就越来越低。

……

这种隔离在带来安全的同时它也隔断了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根本性的联系。当我们把一棵树从地上拔起来的时候,从这一刻开始树进入死亡倒计时。当我们完全与社会隔离的时候,我们在社会环境当中能够充分享受到的一切权利和保障也会相应的消失。

同理,当我们与自然产生隔绝的时候,我们与自然之间所产生的心灵上的感应、营养、呼吸和沟通也会随之消失。

我们就像那颗被拔出的树。

……

复归于婴儿,从你的心的保护罩被剥离开始。

♥大道至简,行而复难。

拨云见日,复见清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怎样解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