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哀公问政原文(中庸哀公问政此段如何理解)
哀公问政第十九(《中庸》译注解)
哀公问政第十九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廬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shài),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哀公问如何治国,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都完全公布在典册上了。但还得有合适的人来执政,文武之道才会兴旺;没有合适的人来执政,文武之道就荒废了。人性适合于治国,地性适合于种树。治国好比种芦苇。所以治国靠得人,得人靠素养,素养靠修道,修道靠仁义。仁就是爱人,第一是关心亲人;义就是办事恰当,第一是尊崇贤人。爱人有亲疏之分,尊贤有等级之别,这都靠礼仪来调节。在下位的,如果不能得到上面的提拔重用,是不能安邦治国的。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修身,不可以不善待亲人;要善待亲人,不可以不善解人意;要善解人意,不可以不善解天意。天下的大道有五条,行道的功夫有三种。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交,这五条,是通行天下的大道;智慧、仁义、勇敢这三种,是走遍天下的大功夫。三大功夫练成任何一种,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能走通五条大道)。比如,有的天生就懂,有的学了才懂,有的栽了跟斗才懂,但他们最终懂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真心乐意去做,有的为了功利去做,有的为了躲避惩罚勉强去做,但他们最终做到之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年登位,在位19年。“哀”是谥号。
●布:公布,陈述。
●方:写字木板。策,写字竹简。
●其人:指文王、武王和贤臣们。
●举:兴旺。
●息:衰亡。
●敏:敏感,适应。
●蒲卢:芦苇。土肥水足,就长得飞快。
●取:得。●身:素养,德才。
●亲亲:爱亲人。●宜:恰当。
●杀(shài):渐渐减少,逐步变淡,出现近亲远亲的亲疏差别。
●等:贤人按才德高低而有等级差别。
●获:获得信任。
●知人:善解人意,亲民,热爱别人的天性,也就是知天了,明明德于天下了。可以说是“无恶不善”。南怀瑾说,“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这话有深意,行孝不能盲从,要巧妙感化父母的过错。
●知天:善解天意,善知天命,开悟天性。天命之谓性,天性就是明德,知天就是明明德。
●达道:大道,天理天伦,基本人伦关系。
●所以行之者:行道的功夫,走路的方法,人伦关系处理方法。
●昆弟:兄弟。
●达德:大德,功德,功夫。
●知仁勇:智仁勇。这就是三大“所以行之者”,三“达德”,三种功夫。
●所以行之者一也:三种功夫实际只是一种,每一种都包含了全部三种。智就是智仁勇,仁就是仁勇智,勇就是勇智仁。
●困:磨难。
●安而行之:心安理得去做,高高兴兴去做,不趋利不避害。
●利而行之:为了功利去做,趋利。
●勉强而行之:为了逃避惩罚而去做,避害。
★治国的制度典籍是死的,治国的人是活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有人说是人治,不讲法治,说是中国古人的大缺点。但孔子这句话不是说不要法治,反而正是讲要落实法制即实行法治,必须第一有好的法制即“文武之道布在方策”、颁布在法律条文上,第二有优秀的人来落实法制,即实行法治。法制没有法治,是死的;法治没有法制,是空的。法制和法治的中道,就活了。法制是人制定的,法治是人运行的,都在人,人要走中道。中道是宽路,又宽又厚;也是通路,四通八达。所以有多种选择,随人挑,哪里都通。有坐火箭飞机的,有走铁路公路的,有钻地道隧道的。最后的目的地,都一样。但按照文中子《中说·王道1.12》的意思,是把功和德分开看。成功都会成功,但是德行上区别就大了——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稽德则远。”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哀公问政第十九(《中庸》译注解)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