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常是什么意思(常 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常”怎么解?
在整部《道德经》中,“常”这个概念都算是非常重要的,理解不了常就很难完全理解道和德,以及其它内容。
在全书中,一共有三十处用了“常”字,但意思又特别多。很多人理解不了古典就是因为把同一个字理解为同一个词,总想用一个意思理解所有出现这个字的语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占绝大多数。我反复强调,古代汉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一字多词,一词多义,不要用一个意思硬套。否则永远理解不了原文。
常的意思我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多:永恒、真正、道、常规、经常、常常、一般、一直、通常、平常、保持、往往、总是等。
常在现代汉语就是个表示频率的副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它还充当名词、形容词、时间副词等。
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常字就是“真正的、永恒的、常规的”等意思。道和德都说道,不道,德,不德,不说非道,非德,就是因为道和德有褒义的,有中性的,有贬义的,比如可以说道,可以说常道,可以说非常道,或者某种道,也即说不道也是一种道,不是二分相对。非常道,与非道不是一回事。由此可见道和德的意思很多,用一种意思解释或者理解《道德经》就是错误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中的常是“经常”的意思。这里断句有分歧,有的人断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显然与本章主旨不符。因为本章主要是讲道的名实和有无的变化,而不是有欲和无欲。道家也主张少私寡欲,但从不主张无欲,无欲是佛家的理念。
第三章中的“常使民无知、无欲”的常是“通常、平常”的意思。这里也出现了无欲,这个无欲与佛家的无欲意思不同,也与第一章的无……欲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无欲就是没有什么野心,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不是欲望。而且是叫老百姓无欲,而不是自己无欲,老百姓无欲便于统治,是典型的愚民以利统治,特别是前面还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简直把被统治者当牲口,当养殖类动物,连散养的牲口都不是,而是那种现代养殖,养猪只叫它吃,吃了睡,没有活动的空间。所以,那些对道家不吝赞美之词的人,都是无脑者。如果统治者这么待你,你会同意吗?让你失去自己的思想意志,光让你吃饱饭,像行尸走肉一样,你会同意?人有思想才算活着,植物人活着有何意义?
第十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里的常就是“道”的意思,而且是常道的道。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与这里的常是一个意思。都是名词。看似对常的概念下定义,其实不是,不要把这个意思用于别的常字。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里的常有“天性”的意思。圣人在这里是褒义,在后面有一章和前面有一章是贬义,什么“圣人出,有大伪”、“绝圣弃智”等,看似他反对圣和圣人,这跟他反对德,但又崇尚德一样,他反对的是别家的圣、德,提倡的是自家的圣、德。客观的圣、德他也不反对。
二十八章中“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常就是“真正的,合道的”意思。有人把德解释为合道,根据道行事,这只是德的一个意思。但有的人把它当作所有德的意思,我今天才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这么解释德的。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常是通常、平常、常态等意思。
三十四章,大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常是常常的意思。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常是通常、天性、正常、一般、总是的意思。
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常是一直、真正的意思。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常是通常的意思。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常是通常、平时的意思。
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常是保持的意思。
第五十二章,“用其光,得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常是道的意思,常道,不是别的道。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常也是道的意思,常道。前面已经讲过了,它是个名词。
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常是经常的意思。
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常是往往的意思。
第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常是总是的意思。
第七十四章,“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是总是、一直的意思。“常有司杀者杀”常是一般来说、正常的、通常的意思。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常是总是、往往的意思。老子也有反对善的时候,那跟圣、德一样,反对的是别家定义的善,不是自家的善和客观的善。
理解了常的意思,必然会对大家领会《道德经》有帮助。还有一些要解决的关键词,比如玄、明、知、袭等。字词的意思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当然不会影响整部书的理解,但是会影响整章的理解。所以,有人提出版本不同,或者有人篡改,这都无所谓,并不影响我们整体理解,关键是理解正确。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中的“常”怎么解?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