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大道无为下一句(道德经讲大道)

实践《道德经》第十四章 大道无形

道德经大道无为下一句(道德经讲大道)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析】

大道无形象,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孔子说:朝得道夕死可夷。孔子被称为圣人,其求道之心乃至于此。毛泽东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见道之为物,是何等尊贵了。

佛陀灵山会上拈花一笑,传道迦叶“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柯迦叶。”佛陀传的是什么东西,这么神秘?正法眼,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能识别一切正邪诸法,看破一切假象。正法眼也是涅槃妙心,涅槃是寂静,涅槃妙心就是清静自然之心。这种东西人人本有,就如佛陀悟道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离开妄想,就是实相,就是自然,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佛陀传的,就是弃妄归真之道。由于寂静无相,妙心非想,所以实相无相,大道无形。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大道无形。老子所悟之道即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无为无不为。无为则无形,有为则有相。无为则清静,有为则燥动。是为动静之道:有动必有静。

道理,我们经常所用到的一个词!几乎每一个人,在碰到事情的时候,都能说出一番大道理出来,君子动口不动手,通过讲道理来解决问题。道理,先有道,后有理。佛陀悟道,然后才有四十九年说理讲法,老子悟道,才有五千文讲道讲德。可到了后来,道理的内涵变了,舍弃了道只讲理了。理有形,道无相。之所以会执着理而背离了道,是因为我们把握不到那无形的道,才会执着死理,固执己见。因道而说理,籍理而悟道。明理是为了悟道。前人悟道而说理,后人籍理而悟,是为证道。

道的状态,可用恍惚来形容,无形无相,不见首尾,无始无终。存在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把握。道不属修,只能悟。而悟道必须籍由一定的方法,在某个特定的境界里领悟。有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前一句是人道,后一句是天道。人往往可以在某个特定环境里,获得启悟。人道与天道相通,悟人道而成天道,悟天道而全人道,才是真人之作为。

古之悟道者,佛陀睹明星悟解脱之道,老子守静笃而悟无为之道,达摩面壁悟无心,惠能闻经悟无住。还有如“尼姑女人做”、“眉毛横着长,鼻子竖着长”、“饥来吃饭困来眠”、“喝茶去”、“庭前柏树子”等等,无不是悟道之言,可以给求道之人很大的启发。虽然说是悟道之言,但说出来了就变成了理,不能执理为道,而是要领悟理的背后的那个无形之本体才是正途。

大道无形,天地万物(包括人)都以之为体,都是大道运行规则所成。执古之道,以驭今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悟道了,就能把握道的规则,用道的角度,来做当下的事。知道了万古开始的状态,明白万物未生之前的情况,就算是把握了道的规则了。宇宙未生前,是什么状态呢?

人有生老病死,花有开放谢落,这是不变的真理,也就是道理。道就隐藏在里面,那么,什么是道?

作者:张新发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实践《道德经》第十四章 大道无形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