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的全文翻译(《论语》为政篇第二)

《论语》为政篇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①于学②,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顺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⑦。

注释:

①志: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早期文字甲骨文到小篆,均为上“之(前往)”、下“心(心念)”;隶楷渐变“之”为“士”。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34; 。

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34;。

蕅益大师云: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尘,尘垢,指浊世之污染。即,念念不忘、矢志不渝,志在出尘、志在觉悟。

②学:学者。觉也。“學”、“覺”,二字上半部分象形为双手捧着“爻”[yáo],爻即组成周易卦象的长短横,以演示道之变易。代表所学内容为古圣先贤所传儒释道经典教言及觉悟之道,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正法。“學”字早期从甲骨文到小篆都是一双手自上而下,代表圣人传授。

隶书以后是一双手由下自上,代表道已失传,“覺”的“土壤、环境”差了,但经典还在,需要人们去求索、继承。

变为简体字后,“学”的上半部分就三点了,意味着经典也将要失传,对圣贤不理解、不信仰了,“学”的内容就剩下三点,可能只是房子、车子、票子了,或者说只注重采集身外之物质财富,追求福、寿、禄等肉身层面的暂时安乐,而不重视超越肉身感官欲望遮蔽束缚、探求宇宙人生真相了。

③立:本义,人站立在地上。“觉不被迷情所动”,曰“立”。觉悟、了知宇宙人生真相,明确树立了人生的方向和立场,不会被颠倒假象、谬论邪见、妄想情念、分别执着以及认假为真的有情众生所迷惑。

④不惑:“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不仅大的方向不受迷惑,能破除粗大的烦恼疑惑,而且能及时发现并破除微细的疑惑,不被其束缚、覆蔽、障碍。惑,生于内心的迷乱、混乱,乱生于贪欲。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疑网,譬喻疑惑交络如网。

迷惑颠倒的凡夫众生不明自心,不能认识万物不生不灭的真相,对一切万法都会起种种不正确的知见。如,认无常为恒常,认假相为真有,等等。因执着于虚妄的假相,烦恼也就随之产生。故,自身的迷惑其实就是凡夫众生痛苦的根源。

⑤知天命:“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有一定的实证功夫,能参透万物缘生缘灭之假相,初见不生不灭之自性实相。对修学的整条路线已经了然、通达。还须时时观照,历境练心,着力打磨,了除习气,方能了生脱死。

⑥耳顺:“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耳为“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顺,心情、思虑舒畅,没有郁结。“耳顺”即“耳根清净”。学问修养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无论好话坏话,外界的一切声音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但并不是死水一潭、顽石槁木、麻木不仁,而是很清醒、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平等广大、智慧慈悲,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

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灵。“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朵作为听觉器官,其本身并不具备听的能力,真正能听的是第八识“心王”,只有心识清净了,耳识才能清净,听一切外界声音也都是清净的。

从“向外听”返回到“向内听”,去“听闻”我们那个“能听”的自性。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入流亡所”。向内听闻,而听不到任何外界的声音了,这就叫“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这样修习到了一定的极限,就可以摆脱肉身听觉器官之束缚,听到法界一切的声音。就得到“耳门圆照三昧”了。即通过耳根修持的法门,见到本来面目。

《楞迦经》说,“六根皆如来藏”。《楞严经》云:“一解六亡”;“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由耳根悟入一体真心,一切虚妄不再。因为其他五根和耳根一样,都源于心,心清净了,六根也就都清净了,就是明心见性。

⑦从心所欲,不逾矩:“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心绝对理性、自由自在的同时,能适应外界,与外界完全和谐,于各种规矩、制度、礼仪、法则、规律毫无冲突、矛盾、障碍、束缚和抵触。矩,工匠用来画直线直角的大工尺。圆之标准为&34;,方之标准为&34;。

《法句经》云:“能知一切法,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心不随妄念走,能为自心师。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阿罗汉心自在者”。

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三摩地,游戏神通,无有障碍。蕅益大师说,孔子七十岁的这种境界是得了“心自在”。如果要得“法自在”,还须有一二十年的修为,到八十九十岁,就差不多了。孔子七十二岁去世。他的境界勘称“大圣”,但还不能称为“至圣”。因此,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孔子的真语、实语,而非谦词。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自十五岁开始,就立志要追求、修学圣贤的觉悟之道了。

经过十五年不缀地学习和磨砺,到三十岁,修学的原则、立场、道路、方向、目标就都已明确建立,不会再改变,也不再有粗大的烦恼疑惑了。

到四十岁,能不被错误的见解所迷惑。对内心那些不易察觉的、微细的烦恼疑惑,也能破除,不被其束缚、覆蔽和障碍。

五十岁,能参透万物缘生缘灭之假相,初见不生不灭之自性实相。洞明宇宙人生之真理,对修学的整条路线已经了然、通达。

六十岁,学问修养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能闻一切声音,保持舒畅不动,平等广大、智慧慈悲。因“耳根清净”进而得“六根清净”、明心见性。

七十岁,得“心自在”,内心绝对理性,不随妄念而动且与外界高度和谐统一,无任何冲突、矛盾、障碍、束缚和抵触。

解读:

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一生修养学问的经历放在《为政》篇里讲?因为这对为政者来说,太重要了。

如果做领袖、领导的,自己还没学明白、活明白、修明白,没有弄懂宇宙人生的真相,连圣贤的门还没有摸到,又如何正确领导大众呢?可以说,一张嘴就是错误;一指方向就是邪路。这样为政,就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因此,从政者要以“德”,要如“北斗”一样正,要如“诗”一样“无邪”、温柔敦厚,还要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修养、实践,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和真相。

从政者的自身修养以及作人做事,其实非常不简单,要效法圣贤的精神,要通达宇宙真理、世故人情,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要在工作中不断去体会、了解。

注:“人情”,不是指送礼,那只是表面象征,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现在都理解反了,用反了,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

为政以“德”为本,再以“诗”为育,但不能只有思想理论,还得有人生实践。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简略自传编进来了。

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不外乎“安居乐业”四个字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

中国的文化传统向来就是崇尚“内圣外王”。不管什么政治体制,总是要能推选出圣贤的人来做领袖、领导,才是好的体制。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为政篇4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