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心有所求的意思(心有所求的下一句)

《了凡四训》:心有所求,外有所得

《了凡四训》:心有所求,外有所得。

心有所求的意思(心有所求的下一句)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

了解大道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眼不望窗外就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法则,越往外追逐的人,他所知道的东西越少。

人性之中常犯一种错误,就是找不对正确的方向,无论是谋事还是修心,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想找的答案是在外界。

就好像面对欲望一样,很多人以为只要让外物满足自身,那么欲望就得到了填补,其实并非如此,真正满足欲望的方式是从自己的内心找答案。

想要祈求得到物质的满足,根源也是在于自己的内心,“心有所求,外才有所得”,如果不能解析自己的心灵,一味的向外界探求,最后只能徒劳无功。

所以说,真正得道的人,不需远行就可以预知。

心有所求的意思(心有所求的下一句)

有一天,了凡先生向云谷禅师请教说:“心里有所求,外物就能所得,这种追求取决于自己,那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怎么样才能求得呢?”

云谷禅师对他说:“你有没有听过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从自己心里去求,不止是仁义道义可以求得,身外的功名利禄也可以求得,这种内外双得,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前提要反省自己,而不是盲目外求。”

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这一番话,就是“心有所求,外有所得”的答案,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福田都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就没有感应不到的

没有任何修为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味的向外求,从不考虑心对人生造成的影响,这样的方式最终徒劳无功;而稍微有一些修行的人会明白,人生的一切心境状态,都是自己内心修来的,而人生充斥的那些放不下的痛苦与挫折,也是内心的产物;而真正有修为的人则会明白,修心所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了悟,包括人生的一切富贵名利和境遇,都与内心修行有关。

心有所求的意思(心有所求的下一句)

所以,无论是人生的内在精神还是外在的功名利禄,都是可以求得的,因为人生的身外之物也是内在心境的延伸。

人生所遇见的一切功名富贵,不是通过外在的努力可以得到的结果,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修为之下产生的影响,所以心有所求,外必然有所得。

大家留心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多拥有伟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熟知规律,他们能够熟知人性,这种人才善于塑造功业,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修心的过程。

这个状态不仅包含那些在思想上有伟大成就的人,也包括某些人生功业上有巨大成就的人,这也符合了“心有所求,外物有所得”的规律。

正是因为有内心探寻的过程,所以才塑造了一个好的结局,而这是一心只想从外求的人,永远无法触及的境界。

心有所求的意思(心有所求的下一句)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有一个困惑:“既然心有所求,外有所得,那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求来富贵呢?

那是因为他只是用妄念去“贪”,而不是真心去“求”,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他贪的是不符合自己条件所能产生的事物,或者说他是用不符合自己的方式去求,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真正的求是去除自己的妄念,把心思放在自己拥有的条件和德行上面,从而塑造结果,而不是一味的背离这些条件去向外求收获。

而反观世俗,人生熙熙攘攘,大多数人其实都只活在自己的贪念之中,在盲目追求之中迷失自我,用妄念主导了自身,却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最后求而不得的时候,反而带着内心的绝望去怨天怨地,这难道不是自己活得糊涂吗?

其次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所求,建立在损坏别人的利益基础之上,如果你所求的违背道义,那么即便有所得,也不会长久,只要能够避免这两种状态,你所求的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心有所求的意思(心有所求的下一句)

所以,一切向内心去求,让自己能够放下妄念,沉淀一个良好稳定的心性,那么人生的结局才不会辜负你所求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走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了凡四训》:心有所求,外有所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