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

天涯海角本义是“天之涯、海之角”。

古籍《太玄经》曰:“天圆地方, 极植中央。”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古时候把自然理解为:苍穹似的天盖住四方的地, 四方的地四周是茫茫的大海。四方的地有四个角, 既称为地角, 也称为海角, 而地与天接之处就称为“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当然,天并没有边涯,海也没有角落,自然界不存在所谓的地理上的“天之涯、海之角”。古人虚拟出的 “天涯海角”是形容词,泛指很遥远的地方;它也可以指代人的一种感情,如“随你到天涯,伴你到海角”,“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那么,这种情感上的“天涯”,是什么时候被具体物化到了三亚的天涯海角呢?清代光绪三十四年撰修的《崖州志》说:“下马岭,城东六十里,斜峙海湾,有一径可通行人。乱石棋布,潮涨即不能往来。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隘,有汛驻防。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间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为天涯。”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在“南天一柱”石对面的巨石上,刻有楷体“海判南天”四字,每个字约两尺见方,左下角刻有“钦差苗曹汤”以及右上角“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等小字,小字约四寸。这是整个“天涯海角”摩崖石刻群中历史最早的石刻之一。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原来,这是从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 开始进行的全国天文大测量,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 ,钦差钦天监五官正苗受、理藩院绰尔代、法国耶稣会士汤尚贤奉康熙皇帝旨意,在现在“天涯海角”石刻所在地的观测点设立“海判南天”石刻,作为测绘留下的纬度标记。因此“钦差苗曹汤”的铭刻实为三人名字缩写而成(“海角”石刻为行书,1938年由原国民党海南岛军政长官王毅将军在“天涯”石附近石刻)。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从1714年至1962年,在长达248年的时间里,“天涯海角”留下了朝廷大员和地方官吏的墨痕,他们镌刻了“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海阔天空”、“海角”、“天涯海角游览区”等题词,引发了游人的思古情怀,也让地理意义的“天涯”专指为三亚的天涯海角景区。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有趣的是,郭沫若在其文章《游天涯海角》中,对他在天涯石上题刻的“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 诗句,作这样的解读:“今案谓为‘天涯海角’ 者,殆指中国领土之尽头,实则海南岛之南尚有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故我有意翻案,谓天涯既非天之涯,而海角亦非海之角。若再扩而觅之,则远可至南极大陆探险,高可作宇宙飞行,更无所谓涯或角。”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天涯海角的由来和含义)

在今天这个海洋时代与航天时代,我们当然更容易理解郭沫若的解读。也更清晰地知道,在清朝那个封闭落后的年代,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知,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天涯海角的“地理”意义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