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清洗设备(等离子清洗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走进跃迁 |DBD介质阻挡放电电源—等离子清洗机的前世今生
WT2-DBD 1KW介质阻挡层放电电源系列
大气等离子清洗机介质阻挡(DBD)这一放电形式,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态交流气体放电,放电形态通常呈现为大量的放电细丝起此彼伏,又被称为无声放电。介质阻挡(DBD)放电自被人类发现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悠长历史了。我们来看看它的发展经过。
一、利用介质阻挡(DBD)放电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
1857年,Siemens利用同轴的圆筒电极结构的DBD放电产生臭氧;1860年,Andrews将此放电命名为无声放电(silent discharge)。从1860年到1900年的40年间,各界对DBD本身的研究较少,只是通过这种放电来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NO)。
二、 对介质阻挡(DBD)放电特性的研究
20世纪初,Warburg开始了对DBD本身放电特性的研究。1932年,Buss利用平行平板电极结构研究了大气压空气DBD放电特性,同时拍摄了长曝光时间的放电图像,即所谓的 Liehtenburg图,并用示波器记载了放电的电流波形。结果表明,放电是由大量发光细丝(即流注)组成,与此相对应,电流波形是由大量的窄脉冲组成。
1943年,Manley在DBD电流回路中串联一个电容器以收集放电电荷Q,将对应于Q的电压信号送到示波器的Y输入;同时将外加电压送到示波器X输入。在每一个外加电压周期T,示波器上得到一个封闭的四边形图形,即李萨如(Lissajous)图形。他还提出可以利用李萨如图形所包围的面积S计算放电能量W或功率P。
三、通过实验发现大气压下辉光放电
1987年,日本的Kanazawa利用含氦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大气压下DBD实验,并用肉眼观察到了均匀放电现象。从此以后,人们认识到,除了细丝放电模式外,大气压下DBD还存在均匀放电模式,并且将此均匀放电统称为大气压下辉光放电,即APGD,大气压DBD的研究进入新的篇章。
因此 大气等离子清洗机 DBD存在两种放电模式,即细丝模式和均匀模式,但最常见的还是细丝模式,这是由大气压下气体放电特性所决定的。
DBD介质阻挡放电电源能够在高气压和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通常的工作气压为10~10000,电源频率可从50Hz至1MHz。其介质阻挡放电的过程为:在放电电极或放电空间中插入介质材料(绝缘材料),电压足够高时,气体被击穿而放电。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性质活泼的自由基,易与其它自由基、原子、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
由于DBD在产生的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准分子,如OH、O、NO等,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很容易和其它原子、分子或其它自由基发生反应而形成稳定的原子或分子。因而可利用这些自由基的特性来处理VOCs,在环保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另外,利用DBD可制成准分子辐射光源,它们能发射窄带辐射,其波长覆盖红外、紫外和可见光等光谱区,且不产生辐射的自吸收,它是一种高效率、高强度的单色光源。在DBD电极结构中,采用管线式的电极结构还可制成臭氧O3发生器。
因此现在的人们已越来越重视对DBD介质阻挡放电电源的研究与应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走进跃迁 |DBD介质阻挡放电电源—等离子清洗机的前世今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