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人为什么那么会做生意(义乌商人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为什么义乌人很有商业头脑?这事儿得从戚家军说起
文|周斌
繁忙的义乌高铁站,刚一下车,就能看到大量中东面孔的旅客,出站的广告牌上也都加上了中英阿三语提示,这座位于浙江金华的县级市,用这种方式显示着它的国际化。改革开放40年,作为小商品之都,义乌小商品的大名早已传遍全世界,火车站口的出租车司机会熟练地介绍,义乌没有游客,来的都是商务客人,他们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义乌的国际商贸城,中国商品将在这里成交,并发往境外。
义乌人的商业头脑据说可以上溯到明代,尤其是嘉靖朝,倭寇为患在浙直闽地区最为严重,但是负责防务的卫所兵因为承平日久,战斗力下降十分严重,无法抵挡倭寇的进攻。在山东抗倭有功的戚继光被调入浙直后,一改传统的征兵制,不用朝廷划拨的老兵油子,改在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招募老实敢战的矿徒和农民为兵,人称义乌兵。这支义乌兵构成了日后戚家军的主体,随戚继光南北征战,不仅荡平了浙直地区的倭患,而且还北上参加了援朝战争,战功赫赫。
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义乌兵也被征调至长城沿线,世代戍守,作为“兵样”训练北兵,北京的金山岭长城即为义乌兵所修筑。后来,义乌兵还被获准家属随军,在长城附近留下了现今的“义乌村”。从军尚武也成为义乌当地的民俗,小小义乌山区小城历年来散于北边,散于闽广者几数万众,义乌人也因此早早就散于中国各地。
清乾隆间义乌形成了早期的“敲糖帮”,以义乌东北区为中心,活跃于金华、衢州、合肥、诸暨、萧山、杭州、宁波,至上海、南京、徐州、山东一带。“敲糖帮”一般以老路头为首,下辖5-7个挑担;挑担之下有5-7个年伯;年伯之下又有5-7个担头,类似行会行帮的组织,含有宗族色彩。
有学者认为,义乌“敲糖帮”与“义乌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在安土重迁的农耕社会,义乌兵跑遍南北中国,见多识广,义乌兵掌握了经济作物甘蔗的种植技术,并且学会熬糖,回乡后,为后来“敲糖帮”提供小本经营的小商品。另一方面,义乌人尚勇崇武,也有外出闯荡行商的胆略。到了清代,随着更先进的制糖技术的引进,义乌等地的糖坊迅速发展起来,“敲糖帮”逐渐成为义乌货郎担里的主要模式。根据《义乌县志》的记载,到乾隆年间,义乌已有户籍人口51万多人,有糖担“约万付”。
在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鸡毛换糖”不仅成为义乌经商传统的由来,也成了现代义乌商贸的一种精神。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为什么义乌人很有商业头脑?这事儿得从戚家军说起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