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明朝最伟大的女人(明朝比较有名的女人)

明朝最荣耀的女人,人生凄凉,但除了会哭她也搅动了皇朝

据说老佛爷慈禧太后,曾被她不喜欢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当面怼得面红耳赤,却又无力反驳。阿鲁特氏的那句话是 – “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

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指的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也代表了明清两朝女性能获取的最高荣耀。

当朝皇帝和嫡妻大婚的那一天,大清门这座代表皇朝和皇权的大门会特例为女性开启,并允许这位女性从皇帝专用的正门由彩舆抬进皇城。

明朝最伟大的女人(明朝比较有名的女人)

注:清朝一共有四位女性享受过从大清门入皇城的待遇,分别是顺治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皇后赫舍里氏、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当年是从神武门(紫荆城后门)自己走进紫禁城的。

正统七年五月十五日,十五岁的淮安府海州籍(今连云港市)小姑娘钱氏,成了这项制度的开创者当日钱氏从大明门入,经承天门(天安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到达中宫(坤宁宫),随后被册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即明英宗孝庄睿皇后

注:“大明门”始建于明朝,清朝时更名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为“中华门”。建国后被拆除,在其原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虽然钱氏入宫的第一天就戴上了至上的“荣冠”,但是她的一生却又是凄凉的一生。

钱氏婚后一直未能生育,在那个母以子贵的年代,这成了她的“原罪”。不但会被人背后议论耻笑,也会危及她的地位。毕竟她的“前辈”宣宗皇后胡善祥因为无子,被她的婆婆孙太后给顶下去了。

好在英宗没有自己的父亲那么绝情。至正统十四年时,英宗虽然儿子已经有三个了(他本人也是庶子封太子),但他仍然没有册立皇太子,也没有晋升诸皇子的生母。英宗这么做,就是在等待他的皇后生下嫡子。

不过钱氏很快就遭受了更大的打击。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虏。钱氏也成了被人背后指责的对象,除了她被也先忽悠了一笔钱外(珍珠六托、金二百两、银四百两),更重要的是两千多年来非常无耻的一项“传统” – 让女人背锅

明朝最伟大的女人(明朝比较有名的女人)

有地位的男性犯错,旁人常常不直接指责其本人。出于为尊者讳等原因,甚至会用什么祸主、媚主、克主等恶毒罪名来污蔑男性身边的女性。本就因无子而被议论的钱氏,自然也逃不了这背锅的命运。

其后皇朝巨变,皇长子朱见深被册立为太子,九月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虽然皇后的身份仍在(从中宫迁居太后的仁寿宫),但是地位的巨变是谁都明白的。后宫的部分宵小也聚集在新贵周氏(朱见深生母)周围,诋毁钱氏。

不但失去丈夫和两个兄弟(钱钦和钱钟从征殉国),还被人议论污蔑,年轻的钱氏(此时大概22岁)被折磨得有些精神崩溃,整日伏地痛哭。

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明史卷一·列传第一》

孙太后受古代价值观的影响,在无子和克夫上也有些不喜欢钱氏。现在皇帝被俘,不说外朝,内宫之中也是人心惶惶,而且皇帝的诸幼子还需人照料。偏偏自己的儿媳不站出来承担更多的责任,安定人心,反而整日痛哭,让人心更为惶恐。

可以说钱氏不但哭坏了自己一条腿和一只眼睛,也让孙太后更加不喜欢她。这也为后续的风波埋下了伏笔。

对于钱氏而言值得安慰的是,她的丈夫“北狩”一年后就返回了京师,虽然日子不如从前,但夫妻得以团聚。不过这几年在南宫监禁的生活,钱氏应该过得挺压抑的。

英宗返京后是和他的众后妃们一起被监禁在南宫,期间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残疾的钱氏做女红来贴补家用,英宗在旁静静陪伴的恩爱场面。别的不说,英宗这几年又有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大家再重新想象一下是个什么场景吧。

明朝最伟大的女人(明朝比较有名的女人)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皇朝再次巨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在孙太后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太上皇朱祁镇再次成为皇朝的皇帝。不过钱氏还没高兴几天,又遭重击,周氏要抢他皇后的位置:

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这事儿的问题不在于是蒋冕主动拍周氏的马屁,还是周氏指使他,而在于孙太后同意。因为蒋冕是先请示的孙太后,如果孙太后不同意,他不会去找英宗,不然就有挑拨太后和皇帝关系的嫌疑了。

孙太后之所以同意,一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这样,二是前面提到的她不怎么喜欢钱氏。加上现在钱氏残疾,在仪容上也不怎么符合皇后的要求了。

不过明英宗刚折腾出“夺门”的巨大政治风波(严格来说英宗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并不想再生事端。另外钱氏为他自残身体,也让经历巨变、深知人心冷暖的英宗感动。所以英宗断然拒绝了蒋冕,将风波扼杀于摇篮之中。

经此之后,钱氏也像是成长了一般,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钱氏先收养了皇次子德王朱见潾,让朱见潾某种程度上拥有了“嫡子”的身份。天顺七年,成年的朱见潾正式搬出皇宫开府(不是就藩),英宗令百官前往朝见。亲王出府,皇帝令朝廷百官朝见,明朝好像就这么一次。

天顺六年,孙太后刚去世,钱皇后就开始找自己婆婆的麻烦。在她的劝谏下英宗恢复已故废后胡善祥的名号(胡善祥不但被废后还被废除了嫔妃的身份,被称为“静慈法师”)。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

《明史卷·一百十三》

明朝最伟大的女人(明朝比较有名的女人)

这不但是小小的报复一下孙太后,也是在堵皇太子朱见深生母唐妃做皇后的路。紧接着,钱皇后做出了更大的事情,鼓动英宗废皇太子。

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

英宗虽然在李贤的劝阻下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但是他也很清楚东宫与皇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为了保护钱氏,英宗在驾崩前留下遗诏:

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

如果说英宗废止殉葬是为了保护皇后钱氏有些牵强的话。“名位素定”和“寿终,宜合葬”则是明确的重申钱氏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英宗虽然做皇帝比较失败,但是他对钱氏和东宫之间的矛盾还是看得很准的。

朱见深登基后(明宪宗),后宫传出了话说,钱皇后久病不当称太后,皇帝生母应独上尊号。有先帝遗诏在,朝臣哪里会同意,最终钱氏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则被尊为皇太后。这不单单是尊号的问题,实际上再次明确了钱氏为英宗皇后的身份。

不过这也让明宪宗母子与钱皇后的斗争更为激烈。倒不是这母子二人就是不待见钱氏,是因为明朝的两个规矩。一是非嫡后(原配)不得系帝谥并祔太庙,继后和皇帝生母虽然可以称太后,但是死后不能入太庙只能祀奉慈殿。二是非嫡后不能与皇帝合葬。

注:系帝谥的意思是皇后的谥号取用皇帝的谥字。例如明英宗又被称为“睿皇帝”,所以他的原配皇后钱氏也被称为“睿皇后”。

为了替自己的母亲争取地位,宪宗放下脸面连小手段都耍了起来。成化元年六月,在皇朝上下都为慈懿皇太后生日做准备时,宪宗突然下旨“免贵妇朝贺”。而十月自己生母周太后生日时,不但令在京命妇入宫朝贺,还以皇太后的名义在午门赐宴。

明朝最伟大的女人(明朝比较有名的女人)

成化四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后,斗争达到了高了。

宪宗先是突然下令,要为慈懿皇太后的陵寝选地。朝堂官员哪里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们以先帝遗诏已定为由拒绝。不过为了缓解矛盾,内阁大学士彭时搞了折中方案 – 日后周太后不讳,也可与英宗合葬并祔太庙。

但是周太后并不同意,她强硬表态要为钱太后另选陵地(她要独享合葬、祔太庙,也就是把钱氏从嫡后的位置上挤下去)。因为这涉及到当时重要的社会伦理观 – 嫡庶之分,朝堂群起反对,也上演了明朝第一次群臣硬怼皇帝的大场面。

七月初三,朝堂官员联合皇亲勋贵齐聚文华门外,以“母后之命固所当重,而祖宗之法尤所当重”跪求宪宗收回成命。

时文武群臣既上奏,复跪伏文华门前以待,必从而后已。上悉览其奏,复恳请于皇太后,自巳至申,稍见从。遂出数奏,同词批答云:“卿等所言皆合朕意,合葬之礼蒙允行矣。” 于是文武群臣皆呼万岁而退。

《明宪宗实录》

经过半天的僵持,为了不惹出更大的政治风波,宪宗和周太后最终同意了群臣的要求。七月十九日,宪宗为钱太后上尊号曰:“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简称孝庄睿皇后。九月四日,孝庄睿皇后祔葬于裕陵,十五日,孝庄睿皇后神主祔享于太庙。

注:这次风波还造成了一个影响,宪宗因为实际感受到了外朝的威胁所以开始倚重宦官势力,也让明朝的宦官政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弘治十七年,周太皇太后崩,孝宗原本准备谥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合葬裕陵。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以嫡庶有别为由反对。最终孝宗同意不祔庙,去掉帝谥(去掉“睿”字)。

至此钱太后才算是赢得了这场漫长斗争的最后胜利。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明朝最荣耀的女人,人生凄凉,但除了会哭她也搅动了皇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