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作品及简介(顾颉刚生平简介)
婚内遇真爱,民国才子顾颉刚,不舍发妻不舍真爱,精神恋爱50年
有的人认为,婚姻必须和真爱一起,否则便是浪费生命。有的人认为,婚姻意味着责任,为了爱情抛弃婚姻的行为,简直人神共愤。
这两种观点,都有人深信不疑。诸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他们坚信婚姻和爱情同生共死,一旦爱情不在,那么婚姻也没有必要存续。因此,如果他们在婚姻中,遇见了另外让人心动的女子,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离开婚姻。
诸如钱钟书、巴金等痴情男子,诸如胡适等人,他们坚信婚姻是责任,如果能和爱情相结合,那么必然是上选,可如果恰好那么不幸,也必须将婚姻进行到底。
当然,没有爱情,却要坚守婚姻,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无疑是很困难的。为了维系婚姻,这些坚持婚姻就是责任的民国才子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便是——精神恋爱。
一、柏拉图式恋爱
精神恋爱,又称柏拉图式恋爱,也就是纯粹的精神沟通,而不发生任何世俗上的关系。
顾颉刚便是这一类解决婚姻和爱情矛盾的代表。他在名气上不如胡适,但也确实算得上一位国学大师。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并不比胡适弱,只是因为为人低调,因而名气没那么大而已。
当时的人们以为,顾颉刚大师,为人低调,生活美满,和妻子的婚姻也非常稳固。可实际上,当顾颉刚大师的日记《未尽的才情》,却写出了他长达五十年的精神恋爱生活,而这个对象,并不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
顾颉刚的婚姻,是由父母定下来的,在他13岁那一年,连妻子模样长什么样子他都不知道,便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等到17岁那年,他结婚了。当然,那时候年纪小,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反抗精神,结婚便也就结婚了。
当时,他的妻子叫做吴征兰,比他大四岁。婚后他们还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只是等顾颉刚25岁那年,他的发妻因病去世了。此后,他便自由恋爱娶进来一门妻子,名字叫叫做殷履安,是位新式女性。
可惜的是,结婚后,这个女孩子没有跟丈夫一起去求学,而是在老家照顾公婆,还有两个不是自己生的女宝宝。家务杂乱,殷履安没有时间提升自己,哪怕丈夫总是在书信里让她多看看书,她总是没有兴趣。
顾颉刚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婚姻是责任,可也渴望精神上的交流。可惜,自己的妻子最终与自己的观点相去甚远。他不想离婚,更不想让这段婚姻岌岌可危,只是,内心的痛苦无法释放,渐渐地便成了心病。
二、婚外真爱,皆因婚内无法满足
民国有很多,妻子大字不识一个,却被丈夫培养成知书达理的女孩子的现例。可这种情况并不适合顾颉刚,因为他的妻子面对的,除了书本,还有挑剔的公婆和丈夫前妻的女儿。
殷履安因为和丈夫长期分居,没有生育,便被公婆处处刁难。此外,带孩子真的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哪怕家里有人帮忙,她想要停下来学习也是不能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殷履安也不觉得不学习有多大的损失。
她和自己丈夫的感情还可以,常常书信交流,虽然触碰不到丈夫内心深处那根弦,但起码的日常温情还是有的。
只是,殷履安低估了外面世界的优秀女性。1924年,顾颉刚遇见了一个北大的女孩子,名字叫做谭慕愚。此后,她成了他日记里出现最多的女性。
或许,在日记的最开始那段时间,顾颉刚并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喜欢这个女孩。只是那一眼的惊艳,然后日常相处过程中的吸引。很多女孩子并不懂得,读书时光相处的日子里,你身上的光芒在很多人眼中是无限的。
顾颉刚对自己的夫人很好,哪怕是包办婚姻,也没有借着新思想的理由伤害别人。可他这样的人,在之后也会喜欢别的女子,归根究底还是内心深处有一份渴望没有被满足。
三、爱的底线,是不伤害
顾颉刚并不傻,自然也能发现自己对谭慕愚的不同。可终究,他不是一般人。
他给自己的好友写信,倾述自己的痛苦,却不曾将这种感情,视为自己可以名正言顺追求对方的理由。他欣赏着谭慕愚,可对于婚姻的责任感,让他不会去伤害别人。
他对好友说,自己好像爱上了谭慕愚,可却并不希望她爱他。他不愿意被这种冲动所掌控,他记得老家妻子替自己养育孩子,照顾老人的情分。他还叮嘱好友,千万不能告诉别人,他不愿意这份感情,被别人知晓,然后给别人带去伤害。
但他还是控制不住去关注这个女孩,去和她来往,去和她做一些朋友之间可以做的事情。甚至,他还会和她聊天聊上6个小时。可在这些所有的事情里,他都恪守礼节,没有半点放纵。
谭慕愚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一身未嫁,目标明确,那便是为了梦想而努力。她的梦想不是嫁给谁,而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
顾颉刚以为自己和她有长达50年的精神恋爱,直到自己的妻子去世,他才写了长信向谭慕愚表达心思。那时,顾颉刚50岁,而谭慕愚41岁。可谁也没想到,谭慕愚却说,自己的一生,不擅长做家务,更不适合当妻子。
无论结局是否美好,可顾颉刚这一辈子的这次精神恋爱,却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活生生对人性的尊重和对旁人的不忍。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婚内遇真爱,民国才子顾颉刚,不舍发妻不舍真爱,精神恋爱50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