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古代汉语的句法(古代汉语常见的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句法

一、语序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宾语前置的种类: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前置。

⑵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⑶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⑷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⑸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宾语前置有两种特殊情况:

⑴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

⑵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2、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⑴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⑵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二、被动句

被动句指的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

①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从意义上构成被动句。

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形式标志:

⑴“于”字句: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郤克”被“矢”所伤,动词后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矢”。

⑵“为”字句:

1、为+行为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介词”为”引进行为主动者”天下”

2、“为……所”式,如:夫直义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所”式比单用“为”字被动意义更加明确。

⑶“见”字句:用“见”字表示被动

1、见+动词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见”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见……于”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字表示被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于”句式所表示的被动句式更加明显。

⑷“被”字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助词“被”是帮助表被动。

2.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介词“被”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代汉语——句法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