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高三网(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和翻译)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32:《齐桓、晋文之事》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足以畜妻子 蓄:供养
B明君制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复于王者”与“吾之逃家复归也”(《与妻书》)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B.“语人曰”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两句中的“语”字含义相同。
C.“为不用明焉”与“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D.“王请度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不用力焉 ②为长者折枝
B.①一羽之不举 ②以及人之老
C.①不足以举一羽 ②推恩足以保四海
D.①天下可运于掌 ②功不至于百姓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舆薪之不见
A.有复于王者
B.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成语有“千钧一发”“雷霆万钧”等。
B.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文中用“秋毫之末”比喻细微难见之物。
C.太山,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在齐鲁边界,古代帝王常在此处举行祭天大典。
D.《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8.翻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C
6.C
7.D
8.古代圣贤的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打好高中语文基础32:《齐桓、晋文之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