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进谏的意思(以死进谏的人物)
论以死进谏
我国古代历来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意思是文臣遇到皇帝错误的决策劝谏无果的情况,应当以死相谏,身为武将则应该在战争中战死沙场,为国尽忠。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以死相谏的大臣,后世对其的评价往往也是褒贬不一,在最近的热播剧《大宋宫词》中就又出了了以死逼迫刘娥还政皇帝的曹太傅曹鉴。对于宋代这位刘太后和曹太傅之间的是非功过我们无需赘述。本文单单想说说以死进谏的程序正义性问题。
现代法理学普遍认为程序正义性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绝大多数时间没有司法的程序公平和正义就更容易造成实体正义性的缺失。简单的理解,所谓程序正义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外之理、法外之情,是从形式上维护规则的底线。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即便是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帝国时代,为了尽可能避免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决策失误,为了统治长治久安的需要,往往从制度上也会设计一些相对于最高决策权的制衡机制,比如太傅、太师等老臣的特殊岗位,谏官御史机构,皇室宗亲,后宫宦官等等。尤其是在后宫、文官势力相对占上峰的时期,为了弥补最高权力合法性不足的先天缺陷,在日常处理重大决策时,就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治理技术和相互妥协制衡。
因此,在这样的政治平衡中,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在多次的论证、权衡、妥协中做出的,无论是否是最优,但至少是由最大限度体现朝堂之上各个派系共同利益的次优解,甚至可以说是不得已的解决方案。那么,所谓以死相谏就可以理解为对于个人意见或者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一种对于己方主张的坚决维护。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身处在最高决策者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对于最终的决策方案负责并对结果负责。所谓进谏本身就是站在己方立场和认知系统的论证结果,是供决策者参考的,很难说哪个意见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因此所谓以死进谏要么是过于固执己见,要么是本利益集团的出头鸟而已。
对于中国当今社会,以死进谏的事情固然是少了,但是自以为是的人却多了。由于社会的功利化日趋严重,财富、权力便成立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取得权力、取得财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一个人、一个群里在竞争环境中胜出的竞争力,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但是,真理有时候并不一定掌握在掌权者、拥财者手中,在商场中有一句戏言&34;,人一生中获得权力、金钱既有努力、天赋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我们很难准确的评价期中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的因素哪个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每每在在审视自己的决定是,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到底是&34;哪个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以死进谏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