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障碍赐予我们最大的善意)
能障碍我们的不是外界,而是自己的想法(连载342)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63章分享暨连接月分20
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层、只有在心上修,才能明心见性。
十六、报怨以德的核心在“无我”。本章非常重要,真读懂了,就会有一种心头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我们直接与老子对话,直接与自己的心相见。
但若用世间的角度去读,这一章却不好理解;只有用出世间的角度去看,才能了悟其中的深意。
本章有三句箴言,第一句箴言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句话的核心是,人心本来清净无染,心动生万法,所以世间万象皆是心相。
无论遇到什么,始终以“无我”来观照,就会发现:能障碍我们的不是外界,而是自己的想法,只要让这个想法沉寂,心就恢复宁静了——宁静中,一切都将重回正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修道建德的三大准则,也是修炼境界的体现。人人都能为、能事、能味,但只有“无我”时,才能做到于为“无为”,于事“无事”,于味“无味”。
这个“无”不是没感觉,像个木头人;而是活生生的,什么感觉都正常得很,只是他知道:这些都是因缘而起,也会因缘而灭,允许它来,也允许它去,不会较真。
在这种状态里,人心始终是清静的。清静中,人不会贪婪,不会妄动,也不会过分。
因为,他没有“我”的干扰。所以,因果之箭即使射过来,也会落向虚空。
老子之所以说“报怨以德”,是因为功德的力量能化解一切恩怨。功德之所以能化解一切恩怨,是因为功德的背后是归道,归道的核心就在“无我”二字。
世上有千万种恩怨,为什么没有都入我们的心呢?因为,大部分与“我”无关,所以人不会动心。
所有恩怨都要有个“我”做载体,载体若没了,恩怨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道德经》学用有一个经典的方法:“遇到任何问题,回家与父母连根。”但很多人误以为与原生家庭和解,就是与父母解除所有误会、怨恨和遗憾,从此与父母的关系和谐又温暖。其实,这是理想化的和解,在生活中几乎很难发生。
现实层面的和解是:
放下心中对父母的怨恨和报复,也放下对父母改变和拯救的期待,不再纠结于关系的形式,而是把力量放在自己身上,觉知一切发生都是“我”的演化,承担起所有疗愈自己、看见自己的责任,让心重回清静之中,这是本质上的连根。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与父母的关系在形式上再“美好”,这个根还是没连上。
我们与父母、与所有人共同的根都在道中,道生于清静,心回清静,一切喧嚣都将止息。
所以说,报怨以德的核心在“无我”,修无我的关键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三个“无”就是对贪欲妄想的觉知。
但无我不是让人牺牲自己,而是与道同频。
那时,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是被环境所逼,而是在创造环境——心能转境,万法随心,这不是最自在的状态吗?
下一篇:明白宇宙演化的真相,才不会被邪知偏见搅乱(连载343)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点击浏览):道德经与打坐~第01章:众妙之门 - 为什么要静坐道德经与打坐~第43章(上):无为有益 - 关注情绪的意义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能障碍我们的不是外界,而是自己的想法(连载342)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