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意思(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古人的修身之道,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是有着巨大的启发的。
只是如今的我们,太过忙碌浮躁,急功近利,对于古人的教诲,认为已经过时了,难以与当今的时代所契合。
古人的一些理论,固然有一些过时的,毕竟社会在发展变化,然而,其中也有大量的璀璨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体会,去应用的。
而很多时候,并非是理论过时了,而是当今的我们太过浮躁,对于古代的文化,不求甚解,出现了误解。更有一些出版的书籍,解释古书不负责任,望文生义,让我们对于古典文化有了迂腐的错误印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为何可以修身呢修身,首先是一个“静”字。
如果内心被各种杂念打扰,那么,就无法去思考是与非。只有心无旁骛,才能深入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静,就是破除各种私欲。
“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来是一张纯洁白纸,而一旦与外界接触,便容易被外界的灯红酒绿所诱惑,渐渐地被欲望所引导,失去自己的初心。
时间长了,便失去了本性。
失去本性的人,即使处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之中,又如何能够获得快乐呢?
只有保持一个“静”字,守得住自己,不被外界的诱惑所扰乱初心,方可保持本性、
“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个善于修身的人,会敏锐地发现环境的污浊之处,及时离开,从而避免自己在潜移默化之中,被不良的环境所影响。
“俭以养德”,节俭,为何会养德行呢?节俭,就是控制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德行,就是按照规矩行事。而在生活中,导致我们破坏规矩,违逆天性、良知的一大因素,就是物质的欲望。
一个人,物欲太过强烈,那么,就会逐渐突破道德的底线,去追求物质利益。
“俭以养德”,作为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釜底抽薪”的修身之法,当一个人淡泊名利,也就失去了违逆道德的动机,自然就可以保持本心
《道德经》中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对于难得的物品,不以其为贵,那么,老百姓不认为它贵重,也就没有了盗窃的心思;不显露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人民的心便不会被扰乱。
如此,也是“釜底抽薪”之法。
“淡泊名利”者与“热衷功名”者相比,并不是“淡泊名利”的人就天生高尚,而是他们看淡名利,减少了名利对于本性的扭曲。
愿我们都能保持心静,不被外界所扰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