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句话怎么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戏说“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千百年来,都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话说得有失公允。
蚌,是受害者,何错之有?实在冤枉;责任在鹬,而不在蚌。鹬,弱肉强食,合该倒霉;渔翁捡漏,可遇而不可求,自然笑得合不拢嘴。
蚌是无辜的。蚌,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向来与世无争;就连吃东西,都没法吃;因为,它压根就没有嘴,拿什么去吃?靠什么去争?怎么可能和鹬去争呢?平时,酷爱休闲,自得其乐;有事没事把壳敞开,吹吹和风,晒晒暖阳,享受一下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时光。反正,也没有什么隐私,也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从来又不去招谁惹谁,没有对立面,更没有仇家。
天有不测风云,蚌有旦夕祸福。
偏偏那个讨厌的鹬,天天鬼鬼祟祟,到处寻寻觅觅,瞅见如此细嫩爽滑油腻的美味,一点也不懂欣赏,也不知道怜香惜玉,悄无声息地飘然而至,不管三七二十一,伸嘴就啄。
蚌的身家性命,全部家当,全都亮在那;鹬,太歹毒了,上来就是一个黑虎掏心,直接朝着五脏六腑,下口就吃。
蚌,猛然受到致命袭击,三魂吓跑两魂半,慌忙收起贝壳,拿出看家本领,使出吃奶力气,把鹬的嘴巴夹住了,夹得死死的。
鹬,本来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捡软柿子捏;那曾想?这回居然碰到硬茬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回连叫都叫不出来,因为,嘴被封住了。
不是蚌死缠烂打,纠住不放,而是本能;越是紧张,夹得越紧;越是害怕,越是用力夹。只有感觉到没有危险,才会慢慢放松。
正在难解难分之际,渔翁来了;笑眯眯地把鹬和蚌装进篓子里,渐渐远去了。
无巧不成书!适逢赵国欲举兵伐燕,东周洛阳人士苏代,乃苏秦大哥,颇有名气的纵横家;急忙从燕国去赵国当说客,途径易水,恰巧瞧见了这一幕,误以为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不可思议的是,苏代居然能听得懂鹬和蚌的对话,他不光懂鸟语,还懂蚌语,绘声绘色地讲给赵惠王及满朝文武大臣们听,赵恵王本来就爱心血来朝,随心所欲,把战争当儿戏;经苏代巧舌如簧这么一说,感觉有道理,不能赵、燕拼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让虎视眈眈的秦国,坐收渔翁之利,当即同意罢兵。
一传十,十传百,这才致使天下人皆以为鹬蚌真的相争呢。
蚌,很是恼火,愤愤不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正当防卫。因为没有嘴,无以辩白,只好背黑锅,只有生闷气的份。久而久之,被憋出一肚子闷蛋,为了好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珍珠”,珍珠因此而得名;“闷蛋”,乃珍珠之别名。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戏说“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