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诗词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夏季是蝉的天下,特别是午后,一浪盖过一浪,现代都市人可能会觉得蝉声扰人,但古人却以为蝉鸣清亮高远,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是高洁的象征,以用来寄托理想抱负。为此,蝉在我国文人雅士的笔杆上,也吟唱了数千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的朝廷重臣。但他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咏蝉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露重,蝉翅轻,无法高飞;风多风大,难保自身芳香。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高洁清廉的品行,谁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画蝉

唐 戴叔伦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这只蝉,它餐风饮露,以大树为邻,与清风相伴,自在歌唱,它是多么的与世无争,但即便这样,总是避免不了身后不怀好意的螳螂;即便有千棵万棵大树可供躲藏,逃避,身后螳螂举起的大刀,却总是阴魂不散。

这是蝉的悲哀,也是乱世中诗人的悲哀, 树欲静而风不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新蝉

唐 卢仝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

诗人的耳中,响彻于炎炎夏日的蝉鸣不是令人生厌的杂乱噪音,而是轻快婉转、相映成韵、美妙于心的有着音乐般节奏的天籁之音。听蝉鸣夏,消受夏日里独有的美妙蝉声,神气为之清爽,暑燥为之消去。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成了千古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从此,树林中的蝉总给人清闲惬意的感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从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蝉的鸣叫声在不同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感觉,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这样的村间夏夜,令人神往。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理)

蝉活一夏,人活一生,其实人与蝉一辈子所追寻的最终命题都是一样的:如何活着?关于这个命题,人一直探索,或许路漫漫其修远兮。

蝉却用行动给了人们答案:生命的灿烂与辉煌或许短暂而迅疾,但却仍然值得我们在这平凡的一生里不断的炫耀。只要还活着,就要不停地像世间证明:你曾经来过。这样看来蝉的一生并不悲哀,至少蝉悟到了人一辈子才能参透的东西。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诗词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