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贡是什么意思?(岁贡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岁贡:科举之下靠资历熬出来的出仕之途
据《清史稿》,国子监常设的贡监生名色,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岁贡是最基本、最普通的贡生。
录取岁贡的标准“岁贡生”的“岁”即是“年”的意思,因根据各府、州、县、旗的不同情况,一年或二年、三年以至五年录取一次,故有此名。岁贡系由各省的府州县学及八旗官学,将资格最老的廪生(即廪膳生员,享受廪汽银的生员。生员经学政考试多次列一等的,可按一定的名额和次序录取为廪膳生员),按食廪年数为顺序依次“贡于王室”。因为是一个挨着一个的选送上去,所以又有“挨贡”之称。咸丰元年(1851),有御史王茂荫奏请遴选岁贡,“请令学政于当贡之年,就各廪生中历考优等最多者,选以充贡”。礼部驳之。
王茂荫希望在廪生中选拔素质最优者,但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廪生心理的不平,又易于和拔贡、优贡相混,所以礼部还是拒绝了这一建议。
岁贡的一正二陪学政每确定一名岁贡(正贡),同时要确定两名陪贡,一正二陪。实行“一正二陪”是为了保证岁贡生的质量,如正贡素质较差,文理欠佳,则从陪贡中选取岁贡。两名陪贡也是不平等的,有一陪,有二陪。如正贡不堪的话,则取一陪,如一陪又不堪,才取二陪。这以后都成为一纸空文,“一正二陪”不过是一种形式。岁贡仍然是按资格而定。
清代年老而仍为生员者比比皆是。这些人又是岁贡的人选,所以岁贡年老衰朽成了一个大问题。蒲松龄就是到七十一岁(康熙五十年,1711年)才成为贡生。为了避免这一弊端,顺治十五年一度命令岁贡生到京后详加察看,必须是年青力壮者方准作岁贡。如此,则有许多皓首穷经之士得不到晋升,颇令人同情和怜悯。资格深者倒不如资格浅者,使许多资格深但垂垂老矣的廪生们心理极不平衡。这一谕令并未执行多长时间。
取得岁贡资格的考试学政主持的考试
岁贡生要参加一次由各省学政举行的地方性考试。康熙中叶,贡生资格的录取权就由中央下放到了地方。虽然是地方性考试,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但由于涉及到生员们的切身利益,对廪生(考生)和学政(考官)的要求仍然十分严格。
廷试
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前岁贡要经过廷试。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和完善,贡生(尤其是岁贡)越来越受到轻视。由科举出身者地位优越,进士出身者优先任职,一些高贵显要的职务(如翰林院、詹事府、给事中、御史)非进士不得担任。在顺治后期,官多缺少的现象已十分明显。终于在康熙年间废除岁贡生廷试。岁贡被学政批准之后由巡抚统一考核,不必到京入监读书。
岁贡始终推行食廪年深者优先的做法,致有“挨贡”之名。岁贡年龄老化,像蒲松龄那样七十一岁才做贡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古稀之年才获得做官的资格,也就无法做官,一些优秀人才蹉跎一生而被埋没,令人扼腕而叹。出贡是科举之外的又一条较佳出路,可以做官光耀门庭。成了贡生,门前就可以树立旗匾,是何等的荣耀!尤其是对于贫寒生员而言,由于无力捐监,成为岁贡之后当个训导之类的教职官员,是一条较现实的出路。正像《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对年轻的匡超人所说的那样:“假如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到后来,做任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封诰。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岁贡:科举之下靠资历熬出来的出仕之途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