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奠定中华文明(周郑交恶反映了什么)
奠定中华文明的大事件—周郑交恶:周天子威严扫地
郑国,原是郑伯友的封国,由于郑伯友(即郑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郑武公)浴血奋战,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东迁后,掘突继任司徒一职,掌管朝中大权。早在郑桓公时期,他就亲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的倾向日益滋长,于是他利用东方郐、东虢两个小国的统冶者贪财好利、百姓多不归附的时机,把自己的财产和奴隶预先寄存到那里,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取而代之。后来,他的儿子郑武公灭掉了郐和东虢,建都于新郑(今新郑市境内)。武公子庄公继续做东周的重臣,举起“以王命讨不廷”的旗帜,联合齐、鲁,进攻宋、陈等十几个诸侯国,并积极扩张势力,打败了北戎,郑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郑国在对内、对外扩张势力的同时,也乘机霸占王室的权力,引起了周平王的严重忧虑和不满。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为遏制郑国,周平王私下委任虢公林和郑庄公同时为卿士,以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对此十分不满。此时,王室与郑国之间已互不信任,发展到相互交换“质子”的地步。周平王将其子狐派往郑作为人质(狐后来死在郑国),郑则派公子忽常驻王室充当人质。
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他的孙子桓王继位。周桓王为了打击郑国的嚣张气焰,重新起用虢公,任命其为卿士,以达到削弱郑庄公权力的目的。郑庄公极为恼火,同王室的斗争进而转向公开化。郑庄公派人强行收割了周王畿内地温(今河南温县)和洛邑附近的庄稼。周、郑由“交质”发展到“交恶”的地步,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亲自到洛邑朝拜天子,想借机缓和一下同王室的矛盾,但受到周桓王的冷落,接着又发生了许与郑换田事件。郑国在没有得到周王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同鲁、许等国交换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恼怒,双方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引发了周国和郑国的战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奠定中华文明的大事件—周郑交恶:周天子威严扫地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