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佛教入门:唯识宗)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简介之:唯识宗

传承渊源

唯识宗是汉传佛教中概念偏多,组织架构偏于复杂的一个宗派。其源头可追溯到天竺的瑜伽行派。所谓“瑜伽”就是禅定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佛教中有,波罗门教、耆那教中都有,是印度各个宗教普遍的一种修行方法。

佛教的瑜伽行派是公元4—5世纪的无著和世亲创立的。传说无著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出禅定后再整理成文字,于是就有了《瑜伽师地论》。瑜伽行派据此论而得以创立。该派因以“识”立宗,故又称“唯识宗”。

唯识宗传入中国前后有两个世系。一个唯识古学,也称无相唯识,从无著传世亲,世亲传亲胜,亲胜传德慧,德慧传安慧,安慧传真谛。真谛在梁武帝时将部分唯识经典传入中国,以《摄大乘论》为宗本,称为“摄论宗”。此宗在八识之外,还有个第九识“阿摩罗识”(又名无垢识)。

另个一世系就是通常所称的“唯识宗”,由无著传世亲,世亲传火辩,火辩传陈那,陈那传无性,无性传護法,護法传戒贤,戒贤传玄奘。玄奘将其引入中国,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教本,形成汉传唯识宗。

此宗依据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六经包括《解深密经》《华严经》《如來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十一论”又称“一本十支”。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十支是《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集量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主要教义

唯识宗的主要教义有四点:万法唯识、三性三无性、转识成智、五种姓说。

一、“万法唯识”。这是本宗的宇宙观。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识”所变现的。“识”是众生在世间留下的痕迹所产生的一种在将来变现的力量,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现”出世间万象。但不是“生”出世间万象。唯识宗也是不承认有“生”的,只承认“变现”。

二、三性三无性。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是人类思维的三个认知层次。“遍计所执”就是将意识所分别出的现象执为真实。这是凡夫的认知层次。“依他起性”指诸法因众缘而起,能认识到世间万物是一种假有,皆是“识”所变现,这是超越一般凡夫的认知。“圆成实性”,《瑜伽师地论》给它的定义是:“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圆成实性其实就是“真如”,是“佛性”。众生因被假象缠缚,而不能显现真如,如能去除缠缚,即可现真如圣智而得解脱。

“三无性”即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相无自性即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生无自性是指因缘所生,实无“生”性,本来无生。胜义无性即真如实性。这三无性是从万法唯识的角度来说的,是脱缠解缚的辅助。

三、转识成智。这是解脱的过程。就是从错误的认知转化为正确的认知。由染转净,由迷转悟。从以分别智为主的八种识转为如实证知的无分别智,从万物的共相即真如佛性中实现由迷到悟的转变。以“真如”为所缘,以“心”(识)为能缘实现转变。二者合一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获得解脱证得涅槃的过程。

四、五种性说。唯识宗与汉传其他各宗的一个区别是,唯识认为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并非都能成佛。而是将众生分为五个种姓。

一是“声闻种姓”,需听闻佛陀亲教而悟道,只能成就阿罗汉果。

二是“缘觉种姓”,依十二因缘而觉悟,也能证阿罗汉果。

三是“菩萨种姓”,能证我法二空,断烦恼所知二障,得涅槃妙果,决定成佛。

四是“不定种姓”,先修声闻、缘觉二乘,后遇机缘而转菩萨乘。

五是“阐提种姓”,善根断尽,只有有漏种子,永远沉轮生死苦海,顶多能修得人天果报,没有解脱成佛的可能。

后来唯识宗的发展已有所改变,认为五种姓说只是一种横向的划分。例如某人现在是阐提种姓,在阐提果报未变现完之前,不可能成为其他种姓,更不可能成佛。但从纵向的发展来说,一切又都在转变当中,一切都有可能,并非是永远不变的。

后续传承情况

玄奘传于窥基,住慈恩寺,以《成唯识论》和自撰的《成唯识论述记》为教本。窥基传慧沼,慧沼传智周。并传入了新罗和日本。智周之后,此宗日衰,因学理繁难,修此法门渐趋稀有,部分经典流失。近代,欧阳竟无等学者从日本将一些唯识经典进行回传,可谓“为往圣继绝学”。

唯识宗义理深邃,名相繁多,若想研修此宗,除了智识超群,还需要强大的毅力,否则只能做到浅尝辄止而已。

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佛教入门:唯识宗)

西安大雁塔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简介之:唯识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