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不止于止的意思(不止于道)

《论语.公冶长第五》04:不止于器,不止于言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试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虽然具备仁的品质,可惜口才不好。”先生听了说:“何必一定要有好囗才呢?口才越好,越是容易因为伶牙俐齿而招人厌。我不确定冉雍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仁的品质,但这与他是否有口才又有何相干呢?”

敬亭山言

我一向认为,没有前提,就没有真理。

《论语》一鳞半爪式的语录体例,几乎很难确定一个明确且公认的前提,对它的解读,自然也就充满了各种臆想和猜测,无不带着解读者主观的立场、喜好和见识(某种程度上就是偏见)。这也从某一角度解释了历代以来,对《论语》的注释解读何以如此层出不穷,甚至大相径庭!

一切作品的价值,至少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作品自身,另一则是因对作品的解读而产生的持续影响。历史上一定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种种原因下只被极少数人知晓,然后就烟消云散,仿佛从未出现在这世上。可悲的是,在我们看来,这些作品的从未出现,恰是事实。

类比作品,个人的价值,同样如此,同样会联想到一种可悲:你仿佛从未出现在这世上!

也许是为了对抗这种可悲,叔孙豹提出了“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提法非常契合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受其影响甚至感召的人,数不胜数。可惜对大多数人来说,目光总有意无意滑向后两者。

叔孙豹也是鲁国人,叔孙豹提出“三不朽”的时候,孔子大概三四岁的样子,以孔子的好学,知道“三不朽”,是非常大概率的一件事。不过,与大多数人轻易滑向后两者不同,孔子最为坚持和看重的,一直都是“德”,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用孔子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也就是“仁”。

但对于被誉为“圣之时者”的孔子,任何事情都非此即彼就太过狭隘偏执了,为了“立功”和“立言”而影响“德”固然不行,但并不代表“功”与“言”就不重要。为公冶长的辩护,也同样如此,“仁”或“不仁”,与口才的好坏毫不相干,但也并不是说这两者就处于对立。当然,孔子对能言善辩的容易引起的弊端,确实有所警惕,我在“《论语.里仁第四》24:不碍于人,无愧于生”中列举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本篇还可与上一篇“君子不器”(《论语.公冶长第五》03:器而君子,岂不美哉?)一起参看,君子不器,不是不应为器,而是要不止于满足为器,仁而不佞,也不是不应有好的口才,而是相对口才而言,品性更为重要!

不止于止的意思(不止于道)

摄于南京.马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公冶长第五》04:不止于器,不止于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