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翻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如何理解“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的含义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并见东汉,李固《与黄琼书》):“闻已度伊、洛(河南西北伊水、洛水),近在万岁亭(河南登村县西北),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见《孟子·公孙丑上>),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见扬雄《法言·渊骞篇>)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巢文)、由(许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指樊英,见《后汉书·方术列传>)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深声名太盛乎?自项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世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
东汉顺帝刘保继位时只有十一岁,是由宦官拥立,政权落在宦官集团和外戚手中。顺帝永建年间(公元126年至132年),朝野相继推荐“贤者”,希求以此打破宦官、外戚势力。黄琼(字世英),由公卿推荐招聘进京(洛阳),可他到了万岁亭便托病不进,静观形势变化。李固(字子坚)当时在洛阳读书,平时钦佩黄琼,便写信给他,劝他采取面对现实的态度。
信的大意说:听说你已渡伊、洛二水,到了万岁亭,是否是应朝廷征聘之事?君子说的“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所以经书上才说:“既不要象伯夷那样,也不要象柳下惠那样,应当取其中,而不走极端。”这大概是圣贤立身处世所遵循珍重的规范了。如果你想在深山隐居,效法巢文、许由,当然那是可以的;如果要辅佐皇帝以救济百姓,现在正是时机。自有人类以来,就是清明政治少而混乱世俗政洽颇多,一定要等到象尧舜那样时期才肯从事政治活动,那就总也不能做为一个有为的志士了。
常语说的“高出一切的东西容易缺损,洁白无瑕的东西容易被污染。”能跟着唱“阳春白雪”这样高深秀雅乐曲的人必定很少,享有盛名的人实际情况未必都与盛名相称。近来鲁阳人樊英被征召来京时,朝廷举行隆重仪式,接待如同神圣之师。樊英任职后,虽无出众表现但也没有缺欠,可是诽谤他的舆论却到处流传,他原来的名气因而也就渐渐减色。这难道不是由于过去名气太盛,人们对他所抱希望过高所产生的结果吗?象胡元安等一些应聘的隐士,功德事业均无可取之处,所以才出现“隐士们纯属是为了欺骗社会,盗取名气”的舆论。希望你能施展才能与远大抱负,使人们敬佩,从而把“欺世盗名”的说法洗净。
“峣峣”(音尧):高高尖峭突出的状貌。“皎皎”:晶莹洁白,一尘不染的状况。“阳春之曲”:指公元前三世纪楚国较为高级难唱的曲子。《文选·宋玉〈答楚王问〉》:“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过数十人”。“难副”,难以相称。
李固用这些典故,说明如果名望高出一切,易为人所忌,一旦有过失也易遭责遣,暗指黄琼不要过于自恃,应本着面对现实的态度,应召赴任,施展才智,改变现状。后来李固在阳嘉二年(公元137年)拜为议郎,官至大司农,终因反对宦官和外戚斗争中遇害。黄琼也拜为议郎,后官至太尉。他们都因反对官和外戚,一时负有盛望。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比喻刚直清廉的人容易受到诋毁,也是体现“名”与“实”、“成功”与“失败”这些概念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现用这两句话也用来规戒人们注意谦虚谨慎,不要忘乎所以。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如何理解“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的含义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