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反思(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作文)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

语文,我们的母语,人人会说,科科在用。

可是,又有谁能否认,语文处在嘴上最重要,实则靠边站的尴尬处境。这不,各级领导一边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一边又在调侃,语文谁都能教。

实际上呢,也有好事者实证过,凸显了语文教师的尴尬。说是有教语文学科出身的校长,在听语文教师上课前,先找了三位教师,课前去找了4个同学,一位优等生,两位中等生,一位后进生,让他们看一遍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写了什么,然后如实记录下来。之后,校长领着三位教师前去听课,好了也不点评,再请4个同学谈谈学习了,听了教师讲解之后,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再次如实记录下来。两相对比的结果,不得不让人信服,有没有听这节课,学生的答案大同小异,没有进步。有了这样的实证,是不是如大多数人所说,语文谁都能教,语文老师真的是在捣浆糊呢?

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里了?这是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值得去探讨深究的课题。

毕竟,无风不起浪,语文教师尴尬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形象。比如,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也遭到了自己儿子的拷问:爸爸,你们语文教师教点什么啊,我们老师就叫我们自己读读课文,谈谈个人认识,教不教好像差不多。这是不是能代表绝大多数学生或者家长的看法, 我不敢断言,但至少这种说法很有市场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的语文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师怎么了?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

首先,语文是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又缓慢的过程,甚至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进一步倒三步的现象出现。比如有些小孩,上幼儿园和小学时,说写能力还强,到了上初中以后,感觉反而退步了。一方面这与孩子年龄在成长,但读写听说能力停滞了有关系,另外,与孩子年纪增长后,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表达的勇气日益减少,开始知道害羞有关。如果不是一直有补充语文阅读的“营养液”,感觉退步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停滞不前的理解能力,自然让许多人认为语文学不学问题不大,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肯定会得到质疑。

其次,语文素养的高低,与语文成绩有关联,但一定要明白,语文成绩不等同于语文素养。素养是一生的修行,成绩是一次次的考试。成绩不好,可能跟你的书写,你的记忆力,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都有关系,甚至于与你的情商的高低有关,而不单单是你对文字的理解力。这样的综合能力出炉的成绩,全归错于语文教师身上,这是又一种的尴尬。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有没有问题呢,有,大有原因。理科教师的地位来源于什么?他们有天生的便利。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定理或者规律。而语文教师没有这样的便利,语文学科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那么,就一定会让学生觉得学无所获,自然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从这个层面讲,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语文教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家长的理解,社会的认同,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可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限于个人的水准,往往把讲懂讲透一篇文章为己任,而不是试着从中找寻章法的审美,语言的品味,表达技法的欣赏等,要知天下文章何其多,把所有的文章读完,古代尚且做到到,今天更加不可能。

我们语文教师偷懒的话,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长此以往,如何封住别人所谓人人能教语文的说法。

观音说,求人不如求己。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从研读文本开始,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相信在得语文者得高考的今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也有大好的光明等着我们。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